————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努力去践行;中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半信半疑;下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就哈哈大笑。不被这种人嘲笑,不足以称之为道。
道家所言之“士”并非指读书人,而是以其对道的领悟的“材质”而区分。上士闻道,心领神会,立即付诸行动,改变人生态度。中士闻道,时记时忘,半信半疑,虚费了好多时光。下士闻道,认为有违他的固有认知,不禁大加肆嘲笑。
真正的道往往隐藏在事物表象的后边,或者以假象示人,在通过由表及里抽丝剥茧明晓万物之道的过程里,确实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材质的区分。
但本章老子的用意并非批评“闻道之下士”,而是说往往在被人们忽视的现象里,隐藏着发人深省的启明之道,正所谓“道隐无名,正言若反”。
南梁萧衍有诗云,“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草木鱼虫,其音色各异。山高水深,总是阻挡人之视听。若想穷尽事物的本相真理,确实需花费一些功夫。而上士与下士的区别,就在于对“道”的领悟与践行上。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其八》有诗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诗豪孟德先生说,没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所谓的“谗言妄语”也许仅是片面之词,所谓的“迁客谪人”亦只是暂时的困境而已。
若想看透事物的真相,悟道人生的真谛,非经历“千淘万漉”之辛苦不可。吹尽狂沙方乃见到真金,既符合万物生长之道,又是个人修养必经之途,所以勉为此诗取名《浪淘沙》。
由此而感,陪伴孩童生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使命,既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中“吹尽狂沙”觅得教育真知,又需要和孩童一起“千淘万漉”勤勉行之。若真如此,我猜想就可以接近老子心目中的那闻道的上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