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余老师所说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这篇文章很难教。难在时代背景的理解,难在驳论方法的理解,难在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在学生对这类文章会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所以对待这篇文章余老师在课文学习之前安排了大量的资料进行教学铺垫。在简洁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对学生的多角度阅读。这些资料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整篇文章余名师设计了三个主问题:为何而写,是何主旨,有何妙处。从写作背景到主题探究再到精读品析,从宏观到微观,很好地利用了这篇文章的特色,一篇有难度的议论文被这样轻松学习了。
说来惭愧,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我讲过三次,每次讲到这篇文章我就犯愁,在没讲之前我就有了畏难情绪,然后翻阅参考书,上网查资料,干篇一律,讲了三遍。现在头脑中也没有什么清楚的脉络。其原因没有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多年来,我大多充当游侠身份,做了他人的代言人。
课后问学生,有一半学生摇头,说没听懂。仔细想一想,针对这篇议论文,学生除了了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意也就够了。真没必要把它讲得有多深奥。语文的教学,教是为学而服务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与接受能力。
对一堂好课而言,探究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现在看来,是我有些狭隘了,一直站在微观的角度来完成教学任务。
看了余老师的课例,我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