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本节课最主要的改变是将学生真正地推到了讲台前面,让学生在独立编题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对所编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编题时,就开始了思考,数学学习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另外,在交流时对所编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正如贲友林老师说的那样,思考,离不开交流;交流,促进了思考。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让个别的、不同的想法成为了全班共享。而这一交流的过程,又像滚雪球一样,让更多的“思考”卷入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
当然,由于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虽然在课前已经对学生编的题目全部浏览了一遍,大致读懂了学生的想法,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则没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没有做好深入的思考和准备,以致于在课堂中,也还是出现了很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做法,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复习题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性,不仅仅是关注量的多少,更多的是要让每道题都承载一定的使命。
本节课始,我设计了找单位“1”,列数量关系式的常规练习。
男生人数占女生的2/5
广场的3/4是草坪的面积
今年的玉米产量比去年增长1/9
一件商品,降价了1/10
当然,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常规的基础训练,学生很顺利地就完成了。然后,我让学生发散思考,还能想到什么?此时学生由分数想到了比,想到了份数。
本来我是想让学生对第(1)和第(2)题进行比较辨析,第(1)个可以将男女生的份数相加,而第二个不能,结果,当我问到:根据这里的分数,你还能想到什么时?第一个学生竟然说不出来,于是我让学生从第二题开始,学生先是说出广场×(1-3/4)=其他的面积,然后才联想到了比,说出广场4份,草坪占3份。紧接着就有学生说到:广场和草坪一共有 7份。于是,有学生就马上反驳,广场里包含有草坪,最多只有4份,不能将两者相加。
现在想想:我总是想为学生的学生扫清一切障碍,于是在设计练习时,总是要设计很多铺垫性的题目,其实这些题目中很多都是重复性的练习,有的甚至还会对新知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而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练习题几乎没有坡度,对学生没有挑战性,也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能听懂,练习时能做对,可回家一做作业就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分析,怎么去做了。
事实证明,课前我设计的第1小题纯粹是多余的。无需铺垫,学生也能想到广场和草坪是包含关系,不能相加,而且下面的两个题目都可以和它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有些问题中的两种量可以相加,而有的问题中,两种量相加没有意义,要注意数量间的合理关系。
2、学生的交流,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交流,以往的做法经常是,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开始小组交流,但是该怎么交流,交流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指导,其实自己也从来都没有想过。像今天这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交流本组编的题目,学生也许只是把自己的题目读出来,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并不会有其他大的收获。而今天这节课,我告诉学生:交流汇报时,要做到有序交流,即由简单到复杂,并想一想题目之间的联系。看一看你们组的补充的题目,有没有什么亮点,比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者你们组有典型的题目。另外,我之前在看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的题目是有错误的,如果你们也发现了这个错误,并觉得这个错误很典型,很有价值,也可以作为交流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我们不仅可以交流对的,还可以交流错的。
这样的要求向学生传达了两个层次的意思:(1)交流时要带着思考进行交流,将本组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类。从而确定交流的次序,以及选择合适的交流素材。(2)毕竟这是学生编题,出错肯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让学生知道,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能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并提醒自己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