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我对姐说:我给妈订了一个新手机啊,跟我的手机同个牌子的,智能机。
姐:买新的干啥?
我:因为老年机快坏了,妈不想再用老年机了,要智能的。
姐:爸爸淘汰下来的那个不还好好的么,给她用那个不就行了嘛。
我:妈想要新的,全新的!
~~~
坦白讲,每次假期都是我最容易感到痛苦的时候——家庭关系——不同于工作中的痛苦,可以借由“身外之人、身外之事”这个界线,八小时之外统统抛弃,由家庭内部衍生出的痛苦,有时确实能够让人生出真实的窒息感。
虽然毕业后已经在父母身边生活了快三年,但平日里正常上下班,全天候面对父母的日子极少,非特殊情况谈不上什么深入沟通——事实证明,少说话,多吃饭,家庭关系就能维持好一阵表面的和平。
大的节假日则不然。因为涉及到太多太多几代人、几等亲属之间的关系处理,太多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上的碰撞,老人家爱大家族的天伦之乐,年轻人爱自在少牵挂的往来——尤其像我们家这种,较真儿的爹妈碰上缺心眼儿的孩子,想不闹矛盾都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与父母间的关系有多差多差,事实上我应该勉强算得上同龄人中与父母关系处得“还可以”的那一批里边的。
再看开篇谈到给妈妈买新手机的事,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姐姐姐夫,甚至也包括我在内,惯性思维里边的东西都是——妈妈用不着太好用的手机。
我确定“妈妈想换手机”这个话题如果拿到一家六口的饭桌上讨论,姐姐姐夫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再给妈换个好用的老年机,如果妈妈说想要智能机,那么他们会说爸现在不用了的那个就挺好用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姐姐两口子对爸妈不好,事实上以他们夫妻俩目前的表现来看,如果我以姐夫对爸妈的孝敬程度为标准去找未来的伴侣,那么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是嫁不出去的~~
而为什么会出现那个关于手机的问题呢?
我想原因可能在于,我们都特别习惯用一种固定的……什么东西去给父母下定义。如“妈妈最适合用老年机”或者“妈妈用旧的智能机就很好”这种。
而事实上妈妈说的是——我想要一台新的智能机。这个信息是被我们忽略的。
一开始我也跟他们一样的反应。直到那天早上,只有我、爸、妈三个人在家里讨论这件事时,沉默许久的妈妈突然大声喊出:我就要个新的,能玩的,凭什么你们人手一部划来划去的玩,我就得用这个键盘都不好使的?我就要个新的能玩的!
老实说,我是瞬间被震撼到了。很多人可能会理解家庭中有一位“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无所谓”的妈妈的那种无力感,所以当她忽然非常明确地说出自己想要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那种震撼,是感动的震撼。
~~~
然后这两天,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我一直在想,我们以为的对错重要,还是彼此尊重和平共处重要?更进一步说,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个问题本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在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都是以父母为蓝本,奉命走在铺好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想过质疑和挑战,然后忽然某一天,我们看见的外面谁说了句什么话、做了点什么事,然后我们认为自己“觉醒”了,然后指着已经很难接纳新思想的年迈父母说“你们是错的”……
我们,又何偿不是萌蠢而又残忍呢?
~~~
当然,我也是只手心发痒的这么写着,走出屋子,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我可能还是忍不住要去跟老人争——对,我缺心眼儿,这是大家都知道我也没回避的事情。
但是我又想着,或许,能稍稍改变些什么吧……
或许把乱发脾气的时间从一个小时变成三十分钟?或许把耐性爆表的极限从5提高到8?或许……
总要有人做点什么,让家像个家的样子……
想想,妈妈今年六十五周岁,爸爸今年六十四周岁,我呢,嗯,我还未满三十呢~~
~~~
今天,一年中特别的一天,却也是漫漫人生中并不特别的一天,我送了自己好多礼物,我想我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这么闲散慵懒的人,总不能让自己的人生承载过多的伤痛和悔悟吧~~
新年,快乐!
——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