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总是清冷、萧瑟的,不同的是冬天存留的气息和脑海里对它的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小时候,冬天的早晨是温暖的。窗外,天还没亮。我妈会早早起床,装备好手套、棉衣、棉裤、罩耳帽,把我全副武装,裹成了一个厚实的粽子,我略微嫌弃却拗不过。然后是用热气腾腾的水洗漱,在迷迷糊糊中硬塞完一碗鸡蛋面,有时是鸡蛋粉或是蛋花粥,我妈那时总说要多吃点有营养的,长个儿,莫非鸡蛋是世界上最有营养的?如果遇到冬至节,早餐便会是无穷无尽,磨磨唧唧怎么都吃不完的粽子。有时借机闹会脾气,能吃上一碗泡面,不过没有调料包,像煮面一样放油盐和鸡蛋煮出来的泡面。
后来老妈懒得煮了,便打发我去学校吃。早餐是粥,白粥、肉粥、白粥......而且是在晨读后才能吃上,每每饿得四肢发软,两眼昏花,一群小屁孩排排挤在一块分一包自己买的榨菜,不然实在没味,从此没得嫌弃了,吃什么都是人间美味。长大后才打心底里知道,家里的食物是最美味的,家里冬天的早晨从来就不冷。外边儿的都比不过。
初中,冬天的早晨是混乱无措的。我读的是寄宿初中,离家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常常一两个月回家一次,每次都是老爸接送,读了三年,便来回接送了三年。为什么早早离家,选这所学校呢?因为这是我亲爱的表姐的母校,而她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决定了也去这所初中。第一次去,先入眼的是学校的宿舍楼,那个含蓄低调那个颇为古老啊,老爸探过路,可没说它是这个样儿的,简直惊为天人。自己选的路爬着也得爬完呀。嗯,后来果然是哭着爬完的。24个人一个宿舍,两人一张床,几乎全班的女生齐聚一堂了。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我们得一人备两个热水壶,一大早到学校食堂旁边的锅炉排队打热水。大家为了快点打到热水,都拥堵着在宿舍洗漱打理完毕,便一手拽着俩热水壶,一手拿着饭盒跑去食堂,一路叮叮当当,横冲直撞。得快啊!是全校的学生都在抢热水,管你男生女生,狭路相逢勇者胜。读了三年,中间不记得碰坏了几个壶胆了,有自己撞坏的,有不知名的同学撞坏的,也有它自己坏的。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认识了一群珍贵难得的朋友,尽是同道中人,一样的执拗,在奋斗中有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是后话了。初中是一段难忘而珍贵的记忆,冬天的早晨仅仅只是艰苦却美好时光的一隅。
高中,冬天的早晨是紧迫的。高中是12个人一个宿舍,比起初中那会,空间宽裕了很多,一人一张床。可不变的是,因集体生活的步调一致,生活还是得快。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我能感觉个个不明说,却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高中的冬天冷吗?冷的吧,那时无暇顾及,所以什么感觉倒是记不清了。只记得每天早上从宿舍五楼冲下来,或跑着或步履匆匆去食堂,能想象宿舍楼因为集体往下冲而发出巨响的场景吗?混乱的匆忙的焦急的脚步声是我尤新的记忆。不是有多饿,而是为了排在更前面,省时间。高中的伙食相较初中可真是好太多了。不过肉粉是我唯一的记忆,别问我为什么只记得它,因为它是多数早餐中为数不多还冒着热气的。也因此全当它是我记忆的象征吧,象征着那个时候的早晨,象征着那一段不说不念便会淡忘,实则一提便刻骨铭心的岁月吧。
大学,冬天的早晨是慵懒幸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真是幸福了很多。大学是4个人一个宿舍,我是在省外读的书,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聚在了一起,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育背景,一开始全然是陌生的,但也在日后的相处中,我们变得那么好。是的,大学也就四年,能成为室友的也就那几个人,她们代表着你大学生活很大一部分的记忆。我可能比较幸运,因为专业分流,有过两个宿舍,当然中间也有过曲折。冬天,我们会窝在宿舍集体睡懒觉,或是相互推脱着不愿起床,或是躲被窝里闲聊。最美的是那个难得下大雪的早晨,那个女孩惊喜万分地说:啊,快起来,下大雪了。另一个女孩说:真的吗?然后嗒嗒嗒跑下床,第三个女孩睡眼惺忪地说:别吵,还要睡觉呢。而我应声趴在了窗前,看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场雪,更幸运的是,它是一场大雪,一片雪白纯洁的、粉雕玉砌的世界就这么突然闯入了我的眼里,印在了脑海,无法忘怀。纵使后来出门因为雪路太滑,我摔了一跤,但它依然是令人怀念的。它是我在大学四年里,见过的唯一一场大雪。曾经,有这么些人陪伴过你;而脑海里,有这么个场景,细细想来我该是挺富足的了。
毕业后一个人占据的空间大了,想得多了,但是记得倒是更少了。我对冬天早晨的记忆就是仓促的早餐和慌忙地赶路。没有了学校的钟声和那抢夺时间的心境,没有了身边一群人的同行,没有了督促你的老师和非写不可的作业,反而我对冬天的感受却是最浅薄最单一的。
内心其实是怀念的,总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是的了,流失的是最美好的学生时代,留下的是无限怀念的记忆。可能是为了追忆过往的云烟和流逝的青葱岁月。我愿意用文字记录生活、理清思维,捕捉我学生生涯的影子,也为了弥补远离学生时代而暂时无法回归的空失,从而找到内心更富足的自己,塑造更多更有意义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