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48/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思考的心理活动
24、心理学与讲道理。
1)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使得讲道理得以展开的最基本的经验条件。
说理的人作为凡人,他的心理活动都会受到相关心理与生理条件在经验层面上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须讨论人类的心理活动。
2)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心理学。
心理学就是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主观感受,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行为,同时你的感受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心理学包括的领域非常宽广,本书更多地关心的是与推理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即为什么人在论证的时候会做出一些推理的谬误,这些推理谬误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通过理解谬误产生的机制我们才能与谬误本身进行战斗。
25、人类心理机制从演化心理学看是节俭和利己。
1)演化心理学的基本论点。
演化心理学就是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心理活动实质的学问。它的基本论点有:
论点一:大脑就是台计算机,充满程序和套路。
演化心理学认为,大脑就是一台信息处理机:有各式各样的信息输入了大脑,大脑就按照各种内装的程序,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然后输出。
论点二:大脑是被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所塑造的。
采集—狩猎时代的生活环境,倒逼人类发展出智能,是残酷的自然选择机制。同时通过婚配游戏中成为赢家,人类使得自身的基因得到延续。
论点三:大脑认知机制的F4。
我们的大脑认知机制不是一块,而是有不同的分组,以应对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四类问题,由人脑的不同模块应对,不同的模块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面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说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论点四:很多大脑活动是无意识发生的。
论点五:我们都是穿着现代文明外衣的原始人。
人类大脑的主要架构,在漫长的采集—狩猎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短暂的人类文明史,对上述架构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千万不要太高估现代人的理性。
2)从演化心理学看人类心理机制的本质是节俭和利己。
2.1)节俭
我们心智机器的运作要符合“节俭性原理”。“节俭性”就是指投入产出比要高。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种种适应机制都是自然选择所塑造的。
智人是所有灵长动物里,大脑消耗能量占身体能耗总比例最高的一个物种,为了节约开支,降低投入产出比,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有偷懒的天然倾向,以利节能增效。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在做逻辑推理时所产生的很多谬误,其根源,很可能就是原始心灵对于那种简单粗暴思维方式的诉求。这种诉求在远古时代是“节能”的,但今天却催生出推理谬误,是因为我们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是崭新的,而我们却用旧工具去面对新问题时,因此会产生彼此不匹配的问题。
2.2)利己。
演化过程中,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本族群基因的传播。所以演化论天然就是一种带有利己色彩的观点。
虽然我们今天做科学,做推理的目的是为了求真理,而不直接是为了利己(间接的利己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为了评上职称)。但是很不幸,因为我们是带着原始人的心灵去做科学、做推理的,这自然使得推理的过程过早的被“利己”的色彩所污染,由此促成推理谬误的产生。
26、成年人思维里的童年记忆。
人类个体从婴幼儿变成成年人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整个物种心理演化过程的缩影。即使是成年人,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带有孩童思维的种种印记。所以,让我们复习一下孩童时候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成年人也会在推理中产生各种推理谬误。
1)顺从与调试:从儿童看成人的两种认知框架。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两个用得上的概念,一个概念叫“顺从”,一个概念叫“调试”。
1.1)万物都可顺化为我的认知框架。
“顺化”就是指人类会按照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框架去认识新事物。
例如:婴幼儿刚出生的时候经常吸吮东西,是因为他的概念框架相当简单,这世界上只有两类东西,一类是“可吸吮的”,另一类是“不可吸吮的”。这是非常粗陋的解释世界的框架。对于此类粗陋的分类框架的滥用,就会导致“范畴谬误”,就是把不同性质的事物都放到同一个框架里去了。
1.2)世界可以调试我的认知框架。
“调试”是指:人类为了能够认识新事物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阶段了。
婴儿成长到某个阶段就不仅仅是吮东西了,他会尝试着去舔舔、咬咬东西,去体会这个对象的质感。这说明它的概念系统在慢慢的丰富,他知道除了吮以外,世界还有其他可以感知的维度。而这一概念系统的丰富本身是与婴儿来自世界的反馈相关的:正因为来自世界的反馈如此丰富,所以主体的概念系统才必须跟着丰富起来。
在我们成人世界里,我们通过接受新的描述系统,使我们的思维框架丰富了。很显然,一个能不断进行概念系统调试的人,就能够做到虚虚怀若谷,不停的挑战自己旧有的知识。
2)从儿童心理看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
孩子从0岁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与每个成年人都有密切关系,因为孩童时期的遗存思维痕迹仍然留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
2.1)感知运动阶段:确定词项与物体之间的稳定联系。
在一岁时,婴儿会形成“物体恒存”的观点。物体恒存是指婴儿已经初步形成了“物体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一个观点。
这一观念与推理的关系是:推理要求推理的各个要素都能够稳定的存在。
2.2)前运算阶段:以我心度他心。
前运算阶段是从两岁到7岁在此期间,孩子已经能够使用语言及符号,已经能够讲故事。但他没有办法揣度他人的视角。
揣度他人视角,就是要放弃自我中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想问题。
另一方面他们也没办法掌握“守恒”的观点。
守恒观点是指拿一个圆筒形的容器里面倒上水,然后把圆筒状的容器里的水一滴不剩,全部倒到圆锥形的容器里,虽然水量不变,但显然圆锥形的容器水位线与原先容器里的水位线是不一样的。但小朋友发现这两个液面的高低不同,他就会觉得这两个容器里的水量也是不一样的。
无法掌握“守恒”这一点,与无法掌握他人视角这一点,都意味着孩子尚且无法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不过,不少成年人在处理相对复杂的推理的时候,也不能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这就会催生各种推理谬误。
2.3)具体运算阶段:世界是经验的归纳。
从7岁到11岁,心智发展所对应的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了,而且能够初步的理解守恒性,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和成年之间还有一些小的差别: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你让他做一个演绎推理比较难,而归纳推理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
有意思的是,在前文我们阐述逻辑之理、词义之理与经验之理的次序,是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次序相互颠倒的。从讲道理的角度看,逻辑之理构成了其他道理本身的逻辑前提,但孩童的思维要跟上纯粹逻辑思维的需求,则要很长的时间。
2.4)形式运算阶段:对思考的过程进行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大约是从11岁延展到16岁。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可以更好的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譬如三段论推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还有一项心智能力是以前不具备的叫“原思考”能力。“元”是指更高层面的意思,所以元思考的意思也就是对你思考的过程进行思考,这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对于解题思路的表达。
哲学就是一种原思考,哲学就是对我们思考天下万事万物的思想方法本身的思考。
2.5)很多成年人的心智仍然不是很成熟。
即使是受过良好的逻辑训练,只要一不小心思维就会掉到孩童的水准,这是因为按照孩童的方式想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省力。
只有心理发展到第4个阶段,心智所面临的任务才足够抽象,而这样的任务也才是最挑战我们继承自原始人的古老心理架构的。按照“利己”和“节俭”这两个原则,我们会时不时的往后退几步,按照前三个阶段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故此,即使作为成年人,我们仍然需要特殊的训练,让第四个阶段的思维模式能够在我们的脑子里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