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在他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中写道:人生是不断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
与他人比较几乎是我们每天的日常,而比较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攀比心理很重。攀比的内容不是吃穿玩,而是考试成绩。现在,我依然记得那时的情景,好笑而又无奈。
小学时,我最在意的是语文成绩,实际上,那个时候,语文考试比较频繁。语文老师会在测试完成后,让同学们互换试卷,然后彼此阅卷。对完答案后,打出成绩,最后试卷回到自己手中。这时差不多下课了。我会耐心的询问每个同学的成绩,从而估计自己的成绩在全班能排第几名。
只有问过所有人的成绩,我才觉得安心,才能踏实。假如不知道我在全班的语文成绩排名,我就会难受的坐不住。
现在想来,觉得好笑。但在那时,却是真真实实的在乎分数。同学们真是大度,我这样不厌其烦的询问,他们始终微笑的告知,没有不耐烦的。虽然过了多年,但还是应该感谢他们的包容和大度。
小学毕业后,这个喜欢比较分数的习惯似乎没有了。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同学们好像也特别喜欢打听考试成绩。有些问了你的成绩,但又不会透露自己的成绩。后来,我们都会谦虚地说,考得不理想,还是不说成绩了。年少时那份露骨的攀比心似乎不那么强烈了,取而代之的是把这份热衷比较的想法放进了心里。
完全不比较似乎做不到,考试时,假如有人交卷了,心里就会莫名其妙的着急;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很快就回答出来,就会无比遗憾,怎么自己没他反应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强大了,人也理智多了,攀比的心思就淡了。说到底,喜欢比较还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而自信的建立,需要不断的学习,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村上春树在他的著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到,“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村上春树每天跑步,坚持了二十多年。可以不计较名利得失,只为超越昨天的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为人处世,生活一定会更轻松、更快乐!而且,我们也会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没有了各种攀比的纠结,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生活是现实的,我们又都是现实中的人,完全放下与人攀比,只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似乎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意识到与人攀比只会浪费时间,对自己没有益处,说不定还会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假想敌,从而搞砸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已经进步了。
做到只与过去的自己比较,并且把超越自己作为终生目标,需要不断学习、成长和修炼。
就像《生命的重建》里讲的:“你无需掠夺别人,别人也无需掠夺你。你不可能把大海里的水抽干。你的意识就是你的容器,你可以为自己的思想换一个更大的容器。”
我们无需与人比较,世界很大,足够我们去实现心中所想。
拓宽自己的内心,去经历,去学习,努力体验过程的美好。慢慢地,自信就会建立起来,我们不用与人比较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