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构筑出两项卓绝的土木工事,消灭了大量日军,又很好的保护了自己。这两项工事是第10军以少抗多、长久坚持的有力武器。
其中一项是将阵地上每个山包面向日军进攻的一面削成90度的陡峭“绝壁”,当日军冲到“绝壁”下时,无法前进而拥挤在一起,守军从“绝壁”上投下大量的手榴弹,将他们全部炸死、炸伤。日军每攻占一个山包,都要在“绝壁”前留下堆积如山的尸体。
另一项就是“方先觉壕”。
“方先觉壕”比“绝壁”消灭日军更多、更容易,在壕内的守军官兵也更安全。
那么,“方先觉壕”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壕沟呢?守军怎样用它来消灭大量日军,又保护自己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衡阳保卫战中的“方先觉壕”。
首先,“方先觉壕”不是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战壕,那些战壕大多弯弯曲曲,也不是很宽,大量士兵沿着战壕一字排开,将枪架在战壕上射击。
“方先觉壕”是一条笔直、宽5米、深5米、外侧倾斜,内壁直立的壕沟,壕内没有一字排开的士兵。至于长度,光预10师30团在黄茶岭就挖了1公里长。
大多数房子客厅的长度也就5米左右,而高度则是3.2米到3.6米。如果将N个5米长的客厅并排连成1公里,高度再增加1.5米,将是一个多么大的空间。
衡阳保卫战中,绝大部分“方先觉壕”都被日军士兵尸体填满,可以想象,有多少日军士兵被射杀于壕内。
现在,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方先觉壕”如何消灭日军。
非常简单!
“方先觉壕”的两端,都构筑了机枪掩体,每个掩体内都安置了机枪------不是 1 挺,而是6挺。
以人海战术呐喊着冲锋的日军被守军地面的重机枪、迫击炮打得纷纷倒地,剩余的虽然仍然往前冲,但非常渴望马上就找到掩体,以躲避守军的枪弹。当最前面的冲到壕沟边沿时,几乎不假思索的沿着壕沟外侧斜坡顺势直冲壕底------只要进了壕沟,守军看不到,也很难打到,自然安全了。后面的日军加速冲锋,以尽快进入壕沟,否则,守军的机枪子弹马上就要打到自己身上。
“这下我不会死了!”。斜坡上的日军当时肯定这么想。
然而,一旦进了壕沟,就死定了。
12挺机枪同时开火,离机枪掩体最近的日军瞬间就被打得血肉模糊,其他的日军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壕沟两端向中间一路倒下去。后面的日军被守军地面火力压迫,仍然沿着壕沟外侧斜坡顺势直冲壕底。
现在可能会有读者提问:会不会有日军发现壕沟两端有机枪在扫射?并且想办法炸掉机枪掩体?
当然会。
不管哪个国家的军人,一旦上了战场,都是非常机智灵活的。肯定会有日军发现壕沟两端的机枪在扫射,而且马上会掏出随身携带的手雷、炸弹,投向机枪掩体,以炸毁里面的机枪。
现在就来看一下,壕沟内的机枪掩体会不会被日军轻松炸毁。
壕沟内的机枪掩体不是随便搭个架子或挖个洞,放上几挺机枪,而是一个坚固的堡垒(以后就叫堡垒)。久经战阵,又精通构筑工事的第10军,当然知道日军会炸毁堡垒,因而对堡垒精心打造。
这些堡垒只有少部分伸在壕内,绝大部分嵌在壕沟端头的土墙里。堡垒的内壁全部以铁轨、枕木、大石头砌成,非常坚固。除非日军工兵在堡垒下安放炸药包,否则,单靠士兵的手雷、炸弹,毫无办法。即使工兵抱来炸药包,不停吼叫的12挺机枪也不会给他们安放的时间。
堡垒内有射击室、弹药室、掩蔽部,三层重叠,形成一个独立据点,可容纳20到30人,差不多一个排的兵力。射击室里机枪的枪口全部指向壕中,形成交错的浓密火网,日军不管进入多少,都将被全部扫荡。
堡垒内部还有一条隧道通往后方主阵地,以便指挥联络、补给增援。隧道又深又宽,以防被炮弹轰塌,并适合多人并排行走。
这样的“方先觉壕”就是日军的一道死亡线,无法穿越。日军只有以士兵的尸体填满壕沟,才能继续前进,否则,就只有放弃攻占衡阳。
冲锋的日军后面有军官的无情驱使,前面有守军地面火力的猛烈压迫,只好去填壕沟了。
战前,第10军在衡阳外围挖了大量的“方先觉壕”------凡是可以挖的地方都挖了。即使到了战争后期,还有很多“方先觉壕”没有“动用”。
7月27日那天,进攻城西北易赖庙前街的日军用步兵炮把守军的地面工事全部摧毁,但晚上就碰到了一条“方先觉壕”。日军也非常“慷慨”,一个晚上就把壕沟全部填满------花了500多个日军士兵,第二天拂晓,剩余日军踩着壕沟内的尸体才得以继续前进。
城西北地势平坦,以水田、莲池、藕塘为主,能挖“方先觉壕”的地方并不多,而城南、西南主阵地,则遍地都是“方先觉壕”。
在主阵地,一条长长的“方先觉壕”环绕在外沿,这是外壕,是日军的第一条死亡线。
更令日军头疼的是主阵地山包之间的“方先觉壕”。城南、西南是典型的丘陵地带,一整片的小山包。第10军除了削出“绝壁”外,还在横向两个山包之间的平地上挖出标准的“方先觉壕”,拦在日军前进的道路上。“绝壁”和“方先觉壕”连成一体,没有任何间隙,进攻的日军要么向“绝壁”冲锋,要么去填“方先觉壕”。
在主阵地上,“绝壁”一个又一个,“方先觉壕”一条又一条,构成一片严密的纵深阵地,以致日军伤亡累累而又寸步难行。即使到了8月8日,方先觉下令停止抵抗后,那里的守军还牢牢掌握着二线阵地。
当战争打到后期,守军兵力严重不足,工兵营也被派上前线,营长陆伯皋在苏仙井高地又挖出另一种壕沟:在日军进攻正面,挖出长、宽各15到20米,深12到15米的壕沟,壕沟内半高的地方架设带刺的铁丝网。
也是在7月27日那天夜晚,日军大举进攻苏仙井,结果大量士兵掉入壕内,要么被刺伤,要么被钩住,疼痛难忍,第二天早上全被守军用机枪射杀,尸体不下600具。
此后各个阵地都效仿工兵营,大挖这样的壕沟,有铁丝网的就在半高的地方架设铁丝网,没有铁丝网的就把壕沟挖深、挖宽。再次令日军大吃苦头。
写到这里,“方先觉壕”就介绍得差不多了。相信读者对第10军以弱势兵力,在衡阳坚守47天之久,并消灭超过自己几倍的日军也就不难理解了。
遗憾的是,当时的国民党没有认真总结第10军的胜利经验,这些卓绝的工事也没引起重视,时间久远后,绝大部分被破坏。到现在,只留下一点点“绝壁”的土墙,即使这些土墙,也是衡阳保卫战研究者长时间考察后,才发现的------有幸得到了及时的保护。
如果能保留哪怕一处完整的“绝壁”或“方先觉壕”,相信会有很多历史、军事、抗战爱好者来衡阳“做客”------亲眼见证第10军当年的奇迹。
参考资料:
《衡阳抗战铸名城》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9月 李岳平
《血战衡阳47天》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萧培
《葛先才回忆录》 团结出版社 2007年1月 葛先才蒋鸿熙 王选 卢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