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不再阐述“Y理论”本身内容。在阅读“Y理论”时脑海出现一个词:
伪需求
这个词第一次接触是在刘飞老师的一个知乎答案里,他提到
“比如,老板的需求可能是这样的:
给我做个客户端实时记录美甲师 GPS 的功能来。
作为忠贞不二的员工你可能就落实去了。但实际上,你需要搞明白老板为什么这么做。在再三的追问下,老板可能就告诉你他的原因是:
因为美甲师经常会为了奖励刷单,也就是不出门让朋友来下单。GPS 用来帮助判断这个。
所以你理解了老板的需求,那么下一步做的时候就清楚了:要查美甲师是不是刷单,没有必要实时做记录,这样增加美甲师端的流量消耗,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正常的接单时间都会大于半小时,因此完全可以将功能改成:
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美甲师的 GPS。”
很形象的例子,GPS功能只是老板为自己的需求设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老板是绝对的“VIP用户”,但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分析找出本质,例如上面就是老板只是想要一个判断美甲师是不是刷单的途径,而GPS功能只是他设想一个解决方案,到了产品经理这里,就是一个伪需求。
把用户需求变成产品需求的过程是需求分析,所有到了产品经理这边的需求都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
附记: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提高现实、降低理想、转移需求。
另一部分需要记录的内容是延伸阅读的:
“攀梯术”
我认为这是一种聊天话术,一种方便产品人接近真实需求的需求采集方式,当不能与用户聊天时,也可以是一种需求分析思路,如果对用户资料和使用场景都很了解的话。
1.情境唤起:通过让用户假想、回忆(使用产品的)情境,引起他的思考。
2.假设某物或某状态的缺失:让用户思考,某物/状态如果缺失了会如何。
3.反面攀梯:用户无法说出做某事或想要某种感觉的原因时,可询问他不做某些事情,或不想产生某种感觉的原因。
4.时间倒流对比:让用户反思过去,并与现状对比。
5.重定向:沉默、重述确认:用沉默或通过再次询问确认的方式来鼓励用户继续讲。
2016.10.17,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