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巜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有个”灵感“: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借鉴该书所教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该书把个人知识管理视为(”定义“)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能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快速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通过"学习知识一一保存知识一一共享知识一一使用知识一一创新知识“这个闭环来打造自己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赖以生存的“知识力“。作者在书中以”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一逻辑结构对这五个阶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比如,关于”学习知识",他先后用了3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不断的学习知识;然后,用“金字塔“模型说明个人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即"学什么"的问题;最后用一个“学习方法模型"来说明应该怎么学。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借鉴?我们不妨先从”共享知识"这个环节说起。对于教师这个行当来说,共享知识的重要性和好处就不说了,因为教书本来就是共享知识的过程。关键问题是怎么共享?对于教学而言就是怎样教的问题。但要解决怎么共享知识或者说怎么教的问题之前,更为重要的是知道共享的对象是谁,根据对象来选择决定共享(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巜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的第四章第三节"共享知识的捷径”里通过几个案例给出了说明。
当我们说要根据对象来选择共享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共享的前提:你拥有什么?只有你拥有足够多的知识,你才有选择的可能。问题回到了“学习知识”上,对教学而言就备课。要通过学习方法模型去打造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完成知识储备,道理很简单——“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得准备一桶”。
至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当然是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了。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这里想说的是该书“保存知识”部分给我的启示:我们经常佩服上课时能够旁征博引,各种信息资料信手拈来的老师,而自己讲课时,却经常感到“黔驴枝穷”,有时即使明明学过、看过相关的知识材料,说是想不起来,不能准确引用。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保存知识”的工作没有做好。知识保存是个人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正确认识保存知识的重要性和在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更好地保存知识。必须克服没有选择的保存知识的恶习,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制定要保存知识的类型和规则:只有符合目前和将来发展方向的我才会去保存。如果对我没有价值,那再好的知识我也不要;我保存的知识都要经过自己处理,为这些知识建立索引才能保证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这个建立索引的过程大部分是通过大脑、通过关键词、通过保存知识的名称来确定,我要阅读、思考,起码知道我要保存的内容是什么(在讲什么、说什么)、知道哪里可能用到(可以做什么用、什么时候用)。
最后,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知识经常表现为书本上的理论、专家的话等。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学习才能掌握,而且显性知识必须与隐性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就提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意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事后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实践去学习和掌握隐性知识。不能满足于保存知识或者背住知识,而一定要主动去使用你的知识,只有将显性知识不断付诸于实践,才能知道显性知识利用的环境、技巧和范围。这对教学工作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