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政治开明成就伟业
前几天看了一篇杂谈文章,其中说到秦宣太后是古代女人性开明的代表,但又没有详细说明,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来看,然后也查阅了几本具体的史书。从散见的史料看,确也可以这么说。
那么,这宣太后何许人也?《史记·秦本纪第五》:“昭襄(昭王又称昭襄王)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芈乃楚国国姓,因此是楚国宗室女,八子是秦王妃子的一种封号。秦后宫分八级: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因此芈八子是母以子贵而做了太后。但昭王能登位称王,又是子以母立,完全是太后之功。
因为昭王的父亲惠文王死后是长子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即暴死,无子,诸弟争位,宣太后凭借自己弟弟魏冉(封穰侯)手握兵权使身为庶子的昭王战胜了宗子而继承王位。《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19岁继位,按当时的婚姻生育状况推测,此时宣太后大约35岁。说宣太后性开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故事。
其一:《战国策·楚围雍氏五月》:“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清代的王士桢在《池北偶谈》里评价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这确实是一个挑逗,是戏谑似的谈判要价,意思就是说,要我帮你,总得给我好处啊,什么好处呢?你懂的。但也是精妙之语,比喻也还贴切。王士桢之评只能说明后世礼教害人之深。
其二:《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因此曾被人讥为床上外交。
其三:《战国策·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魏丑夫名叫丑夫,实际上是美男子,太后的情人,不知是史家有意调侃还是真的就是这么个名字。
这三个故事确实可以证明宣太后的性开明。但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透过一些既不连续又不详实的记载,我更看到了秦昭王的政治开明。虽然那时的男女关系比较开明,但还是很有规矩的,尤其是在宫廷,是不允许后宫淫乱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殷商时期就有了阉人,秦汉时已相当完善。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不仅《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而且甲骨文也有记载,足见太监历史之悠久。昭王能够容忍和包容宣太后的淫乱,表面上看似乎也是一种性开明,但从一个国王的角度看,更是政治开明。
或许有人就要说了,这个宣太后了不得,太后听政就从她开始,甚至太后的称号也从她开始,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四十年,使秦王取得了如《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所说“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 的巨大成就,所以她才可以如此任性。其实并非如此。我认真研读这几篇史料后认为她真正执政的时间并不长,实在是她的儿子昭王行事开明,不仅在对待她的淫乱上宽容,更在政治上,不折腾、不擅权、不暴政,宽容仁厚、大智若愚、知人善任,策略得当,协调有方,是英明之主。
要证明这一点,只要厘清昭王的执政时间及宣太后的权力情况就足够了。宣太后何时还政于昭王,史料无明确记载。有人认为宣太后执政了四十年,主要根据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记载,昭王四十一年,“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 然而“废太后”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我们知道,《史记》虽然很重视真实性,但也很重视文学性,有时语焉不详,有时又细致入微,有时又前后矛盾。仅就这几则历史就可以举出例子:上述昭王四十一年“废太后”如此重大的事件,在《史记·秦本纪第五》里面只字未提,整个昭王四十一年的事只记了这么几个字“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可谓语焉不详。《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作为记录一个为政四十多年的能臣功臣的专传,全文仅2100多字,记载的事迹并不多,然而里面记录梁大夫须贾的一个说辞和齐国苏代的一封书信就占了约1100字;同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讲范雎说秦王的一波三折和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也占了范雎传整个篇幅的一半,可说是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可谓细致入微。司马迁对两百年前的细节就那么了如指掌吗?或许大多只是文学性的需要罢了。《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说“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而《史记·秦本纪第五》讲昭王二年平定“季君之乱”时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可谓前后矛盾。
因此,“废太后”之说确实值得怀疑,上述《战国策·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的故事也是证明,如果真废了,她怎能下令要魏丑夫殉葬呢?我认为“废太后”也属语焉不详,不是废太后之位,而只是费太后之权。
那么宣太后在“废太后”之前有什么权呢?我认为她有参政权。秦昭王那段历史大概是这样的:头一两年是宗族和诸大臣辅政,“诛季君之乱”后,宣太后“自治”,即听政,大约一两年后,最迟也不会超过十年,还政于昭王,形成昭王执政,太后参政,“四贵”辅政的局面(四贵就是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其理由有三:
一、《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四年,取蒲阪。”“王冠”之前从未说昭王参与了政事,一旦加冠就出面参与政事了。加冠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一旦加冠就表明成人了,就要主事了。昭王加冠这一年22岁,已经推迟了两年,为什么要推迟,到不是太后揽权所致,更不是昭王无能所致,主要是政局不稳,没有机会加冠。“季君之乱”平定不久就加冠,一加冠,太后就还政,至少当时表面上是如此。
二、以昭王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来看,他绝对不会容忍大权长期旁落,事实上也没有旁落,而是玩王权于鼓掌之中,这也是有事实证明的。
一则穰侯魏冉既是拥立昭王的功臣又是宣太后的弟弟,虽有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的说法,但却并不是一开始就“为政”,也没有一直执掌相位,而是几起几落。《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十年,薛文以金受免。楼援为丞相……十二年,楼援免,穰侯魏冉为相……十六年,冉免。……二十四年,魏冉免相(之中缺一次复相的记录)……二十六年,穰侯魏冉复相……”
二则壮年时期的昭王执政从容,显得大气磅礴。我们再看一段《史记·秦本纪第五》的一段记载:“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易蒲阪、皮氏。王之宜阳。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吕礼来自归。齐破宋,宋王在魏,死温。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泾阳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不仅攻城略地,更有广泛的元首外交,非常的从容大气。
三则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就是《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苏代密信中的一句话:“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正是说中要害,远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中昭王的自谦语“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来得精彩。但这也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昭王与宣太后母子情深,二个是昭王也经常向宣太后咨询政事。我们可以设想:宣太后并不恋权,昭王冠礼后就逐步将权力移交了,而昭王呢,也不揽权,有事无事爱向太后咨询,充分利用她的经验和才华,并长期坚持了下来。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分歧,他们的政治目标是一致的;他们没有矛盾,因为他们母子情深,宣太后坚定支持昭王的帝业,昭王真心感谢宣太后的扶持,形成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如果这个仅仅是设想或推断,那么下面的情况就是实证。
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渲染的“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治国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政适伐国,莫敢不听。……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其实对昭王来说这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仅仅是范雎想上位而故弄玄虚的说辞,被昭王利用了而已。因为《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说得很清楚:“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醦,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一个“奸说”就全说明白了。其实出“四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太奢华了。如果昭王是个傀儡,那么要废黜深耕了四十年的宣太后和魏冉等是难以实现的;即便昭王不是傀儡,就是后权、王权并重也是难以想象的,一方废黜另一方,必然是政治大地震,不仅有人头落地,还有社会大的动荡。但是历史上昭王四十一年却相当平静,不仅没有动乱,而且一点也没有停止攻城略地的步伐,该干嘛仍然干嘛,对昭王来说,仅仅就是一次大的人事调整而已,完全在掌控之中。这个如果没有长期执政的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废太后”、出“四贵”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史书没有说,我姑且再推测一下,就是昭王为自己“百年之后”做出的长远安排。昭王四十一年时,他六十岁了,不得不考虑后事,或许早就在考虑了。此时,宣太后约76岁,无论怎么说都不可能影响政权多少了。但“四贵”势大且富,必须打击,以除后患。于是借范雎之说而出“四贵”,并且这次不是一般的免相位之类,而是真打击,所以遭到宣太后的反对,并且较为强烈,于是昭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一并除掉宣太后的参政权,来个一了百了。其实,昭王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理智,“四贵”一个没杀,只是赶出权力中心,到自己的封地去,太后也没废,只是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显得非常自信从容。
虽然昭王是自信从容的,但宣太后不是,穰侯魏冉也不是,他们是抑郁的,所以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薨,不久穰侯也死了。
行文至此,秦昭王的政治开明已昭然若揭,至少表现出这么几点:一、不折腾、不内斗,既容忍宣太后的淫乱,也容忍她的参政,用现在的话说,表现得相当民主;二、不滥权,不刚愎自用,充分发挥能臣良将的作用;三、不暴政,不乱刑,内求稳定,外求发展。昭王在位56年,执政50年左右,使秦国稳定发展了50年。因为稳定,所以国力昌盛,或远交近攻,或近交远攻,灭东周,“九鼎入秦”,降韩、魏,“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蚕食楚国、齐国、赵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成就了一世伟业。假设昭王能够多活十年,秦王朝的统一大业就没有秦始皇的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