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年终写总结的时候,好多朋友挠头不已。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写?结合个人体会,给你出点小主意。
要素之二:材料要有结构。(“要素之一:逻辑”如有兴趣,参照前篇)
材料为什么要有结构?
先做个小实验。下面有16个数字,请你3秒钟看完,然后在纸上写下来,看还记得多少?
8、2、9、4、7、2、0、1、3、4、6、5、3、5、1、6
是不是很难?
OK,咱们换一种方式试试。还是3秒钟,下面的16个数字你能记得多少?
1、2、3、4、5、6、7、8、9、0、1、2、3、4、5、6
是不是so easy?
聪明的你已经看出来了,这两组数字其实是相同的。
那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第二组数字呢?因为它更符合大脑的思维习惯。大脑的运算方式决定了我们不能处理零散而复杂的信息,对规律有着格外的偏好。(解释这个需要2000字,按下不表)
因此,将碎片信息归类,使之结构化,展现规律,有助于别人理解、接受你的材料想表达的意思。
如何找结构?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演绎;一种是自下而上归纳。
第一、自上而下演绎。即利用一个现成的结构,把你的信息塞进去。例如,时间结构——过去、现在、将来。这也是个万能结构,很多场合、材料都能用。
开个玩笑,悼词就是典型的时间结构。首先是评价生平(过去),然后表达亲人和我们的悲痛(现在),最后是希望亲友节哀、化悲痛为力量,并祝逝者一路走好(未来)。
常用的还有空间结构,如国内、国外;城市、乡村等等,这类结构在进行形势或环境分析时用的较多。
第二、自下而上归纳。当信息量较大,无法用一个现成的结构时,我们需要逐步归纳出结构。一般来说,需要四步。
1.罗列信息;2.分组信息;3、结构提炼;4、补充完善。
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写材料的过程,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早晨上班,老婆让你下班顺道去超市买点东西回来。知道你记性不好,专门给你写了张纸条,你匆匆扫了一眼,什么苹果、豆腐、鸡蛋、西红柿、香蕉、酸奶、铅笔、胶棒、牛肉、酱油、白面、大葱、姜、瓜子、醋、火龙果、手工纸……,然后就揣兜里了。
等下班到了超市,一摸兜,纸条没了。手机还没电不能打电话回去问。让买什么?仅还记得几样,只能凭记忆来了。
首先,罗列信息。还记得苹果、鸡蛋、西红柿、铅笔、大葱、瓜子、火龙果、酸奶,还不错,大概记得一半。(写材料先要搜集素材)
然后,分组信息。买东西是为了用,想一想老婆为什么让你买东西,按用途把相似的东西分在同一组。(考虑各类素材的用途)
接着,结构提炼。按照不同的用途和使用的时间,对每组进行定义。(对素材进行分类)
最后,补充完善。按照归类,把遗漏的信息找回来,甚至按照需要再补充一些。同时把每组的定义美化一下,五字小短句,好记印象深。(为每类素材起个总结性强的标题)
这样的思路,是不是清晰了很多,既避免了你回家跪键盘的悲剧,也为你成就了一篇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