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用言语攻击其他人?在那些语言攻击的背后是什么?你能看到那人激烈话语背后的绝望吗?
今天的文章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观点:感受而非想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想法和感受,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并看到这些感受背后的需求。
这里需要先强调一下非暴力沟通的基础。非暴力沟通是基于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都是有感受和需求的,而这些感受和需求都是平等的。比如,亲子关系之中其实就是存在微妙的上下级关系的,可能有很多父母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应该听我的。”而这种潜意识传达到孩子那里,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平等,不自由。就像我们在接受上级命令的时候,其实也会感觉到,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自由。那么在非暴力沟通中,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母亲看到孩子的房间,觉得很乱,希望孩子能收拾一下,母亲在这里的需求是房间的干净整洁。而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孩子觉得自己休息时候干点儿别的挺好的,孩子可能有娱乐的需求。如果把这两种需求视为平等的,那么母亲是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去打扫房间的,而应该是一种请求。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观点了,我们之后会说到。
认识感受和想法
回到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举个小例子:1. 你收到了小伙伴送给你的10公斤重巧克力,你会感觉到:A开心 B烦恼 C焦虑。选择A的你,可能是喜欢巧克力,觉得收到这么贵的礼物也很开心,再分给大家吃也没有问题。选择B的你,可能是最近在减肥,不知道该拿这些巧克力怎么办。选择C的你,想了想自己收到这么多巧克力,之后该拿什么还礼呢?
这里的三个选项就是感受,选项的分析就是你可能有的想法。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呢?就是因为这些想法背后,你们的需求是不同的。A选项,你需求的可能是美味食物;B选项,你的需求大概是美好的身材,美貌;C选项,你的需求是维系这段友谊。这些需求不同,因而产生的感受也不同。你的感受也可能不是这么单纯的只有一种,而是几种混杂在一起。
区分感受和想法
在认识到感受和想法之后,我们需要学着去区分它们。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自己认为的感受,其实可能是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以分为两类: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对自己的暴力。
第一类:包括施加语言暴力的人和受害人的这种想法。比如:“我觉得被冒犯了”“我觉得自己没被认真对待”“我觉得我被忽视了”“我觉得我被人当棋子儿了”“我觉得我被背叛了”
第二类:对自己的暴力。比如;“我觉得自己好蠢”“我觉得我一点儿也不重要”
这两类都属于容易被误判为感受的想法,一定要注意区分。这里有一些典型句型:“我觉得…”“我觉得你…”“我觉得好像…”这些都是常用来表示想法而非感受的句子。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想法背后的最真实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所对应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把最真实的想法“说给你听”呢?这里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常用句型。我们不应该说:“你太让我生气了。”,而应该说:“我感到生气,是因为我的…(某个特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让我们真正生气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
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是,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这要求的是全身心投入,去理解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项技能需要很多的练习,这里给出一些常见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1.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可能出现的感受:
开心 满足 乐观 自信 平静 舒服 放松 激动 好奇 温暖 信任 成就感 安全感 开放
2.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出现的感受:
害怕 恐惧 困扰 不满 生气 讨厌 困惑 由于 迷惑 尴尬 自卑 冷淡 沮丧 压抑 不自信 无望 紧张
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进行对照,加强这项技能哦。
这里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观点。下一次的内容将是关于第三个观点:需求而非策略。将要教大家理解感受背后的需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何产生,如何协调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