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日益膨胀的时代,手机带给我们便利,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便捷的阅读方式。公共场合,拿着手机划来划去的人到处都是,拿着一本书安安静静看的人,却没有几个。
速食文化到底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收获,还是我们在慢慢缺乏深入阅读的能力?大家沉迷在各种短资讯的快感中,因为这种信息不用耗费脑力,浅显易懂,可以更直观的看到一切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局。
这样的阅读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做“伸手党”,拿别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读者个个好像鸡汤里的青蛙,炖的不温不火,永远沉迷在励志的传说里,不肯切实行动一步。因为,读过也就是读过,自己已经懒得深入思考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个问题可以给出一百种解答,高雅的,励志的,低俗的,功利的等等。在我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把你读书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才是真正读到了书,读懂了书。
1.对自己提问,想通过读书知道什么,再去选择你读书的种类。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每一本经典图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总结成图书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读书之所以读过目就忘,最主要的原因,读书没有目的性。有的人要说,“我读书图个高兴,为嘛整的上纲上线的,累不累!”没有目的的读书,好像你迷失在一个孤岛,此时还没有饥饿的感觉。在岛上闲逛的过程中,看见遍地花开的美景,还有些小开心。此时,突然出现一只大老虎向你扑过来,你这才发现,刚才看到的木棍没有捡起来,闲逛当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此时,你已经没有了自救的武器。
在读书的三种误区中,有一种就是以自己读多少本书为目标,以为阅读了n多本书,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诚然,量变会带动质变,但是只追求数量,忽略针对性的阅读,会让你的收获大打折扣。
首先,认真分析你自己想要在书中获取什么样的答案,建立系统的阅读书单。如果是初期阅读,这个书单可以是你自己最感兴趣的门类,降低你持续阅读的压力,让你有信心有兴趣读书。
然后,进行“T”形阅读,在同类目录下拓宽广度和深度的阅读,例如,自己想学习时间管理,让自己时间应用更行之有效。那么,在这个领域达到深阅读的状态,找到能够全面的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点和行动理论,深挖时间管理的各种方法。
2.阅读过的书籍,看看自己能否进行简单的复述。
一本书浏览20分钟,如果你能很简单的复述出书中的内容,说明你已经对本书的内容做了基本的了解。在看似简单的复述中,你的大脑会激发出更多的能量,复述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本书当中最大的关注点。
在初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三星”读书法,“一星”,通读全文,有吸引力和对自己有用的内容画上一颗星。“二星”,对“一星”部分进行重读,精炼出重要部分画上一颗星。“三星”,对前两星的内容仔细研读,摘取精华的部分,画上第三颗星。通过“三星”标注,筛选出让你最心动的内容。
3.读完书以后要进行输出,输出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
为什么许多人读了很多书以后,大脑当中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持续输出,让知识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大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读”上,经过大脑思考的输出,才是读书中最关键的部分。在输出的过程中,你不仅是把书中的内容做了一个概括,更是通过读书,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成果。
就好像你手忙脚乱的做完一项新的工作,既没有总结出做这项工作的最佳流程,也没有深入思考,下一次我怎么样能更好更快更省力的完成。下次,下下次,你还会和第一次一样被动。
所以正确的输出,可以让你的读书动力十足。如果再加上一些别出心裁的输出,比如,参加读书会,或是线上交流活动,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和奇思妙想。
你会发现,同样的一本书,每个人的看法和关注点是大不相同的。在别人身上,你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思路和观点。
读书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它换不来物质的富足,也许它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带给我们单纯的信念,美好的坚持与内心的自由。
读书,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放弃什么。读书,可以让我们在岁月的时光里,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成为最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