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时间耐心的阅读完这样的一本书。我原是怕死的人。又怕死,又怕痛。因为夜深,又因为车辆滑过路面的声响,因为胸口的阵阵郁痛让我辗转难安,于是爬起来,连夜看完这一本有关西藏,有关生死的书。惟愿它给我平静安宁,祥乐太平。
我一向欢喜的是小说跌宕的情节,亦或者散文的平随,甚少喜欢动脑筋去思考有关于生,或者死。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力,一种对生命的自持和控制。这种书常常让人直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深渊,那里是一切原罪的伊始。我们闭着眼睛,跌倒了也不在乎,我们关注很多事物,贪慕欢乐与温情,假装不知道我们脚下行走的这条路最终通向死亡。
我们偏执的试图抓住生命中的欢愉时刻,试图让这样的时光长久,试图让这个存在保持恒定。然而,生命原本就是无常的。在我们幼年时期不懂得事端的无常,亦不会思考如何让某种情感或者事物恒久不变。记得小时候,和好朋友手牵手走过车流汹涌的大街,在十字路口各自告别,夕阳的余晖把我们的身影拉扯成十八九岁的模样,中永远惦念的是电视中上演的动画片,书包中的作业,不懂得“永”,还有“远”,彼此内心的欢喜,只是纯粹的欢喜,不需要预见未来十八九岁的分离,因此快乐,因此美好,因此在生命这条长河中,童年的时光永远都是无懈可击的完美。
记得我幼年时,外公会在楼下大院门口等我放学,然后给我几元零花钱,这是我和他的秘密,那些钱总是被我牢牢的攥在手心中,被汗水浸湿,摊开掌心的时候,钱币就变得皱巴巴的,丑陋,令人厌弃,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绞尽脑汁的把那些皱巴巴的钱币用掉,以期得补回来的崭新的,然后,我仍然会执拗的紧握着换来的崭新的钱不松手,然后它们又变得滑腻,陈旧,令人生弃。周而复始,我的存钱罐里总是存不下钱。因为我的执念,让那些钱币变质,从新变旧。它们逃避我攥紧的掌心,而我固执异常,因此之间的联系瓦解破碎。这个习惯直到外公去世,才有所好转。
当那个人不在夕阳的余晖中等待你,而这种等待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恒定值被打碎,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哀嚎,或者哭泣都无济于事。他给我的那些分分毫毫都因为的执念置换成了其他的东西。故而,从那时开始,内心对旧物有所偏执。对自己的不善表达产生唾弃。外公很沉默,因而让我胆怯。记得最后见他的一面,他在人行道上缓慢的行走,因为过于消瘦让我没有认出他来。我跟着他走了很久,看到他的侧脸才敢过去喊他,帮他拎手中的物品。我坐在他的房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沉默。十二三岁的我不懂得说什么来告诉他我心中对他的依恋,内心的情感直至得知他过世的消息才化成无数泪水,几近将我淹没。害怕分离,拒绝接受无常,希望所有的情感都是恒定的,我的这些偏执的信念在一夜之间得以建立。
这种固执并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娱,因为这些都是违悖了自然的规律,因此沉重。接受无常,懂得放下,才能够得以改变。海边的岩石,因为接受海浪的洗礼,才呈现出千姿百态。经过打磨,历练,人才会温和沉静,才能够温暖自己,温暖旁人。基于这本书,让我获得了暂时的空明,豁达。也许不久之后那些偏执还会席卷而来,但是,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