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想减肥,每次都喊“少吃饭,多运动”,结果越减越肥。
但如果你在家里给自己摆一个体重秤,每天站上去量体重,把体重做到可视化。大概能坚持个个把月。少吃饭,改为把煎炸的食物、肉食换成紫甘蓝、青菜。这样就又能坚持一个月了。
这就是减肥的第一个层次,考虑自身。
再考虑第2个层次,你的环境。你周围的同事是不是都是胖子?或者是你周围的人是不是都是模特身材?我不信,如果是后者,你会不瘦。
第3个层次是你考虑一下你所处的行业是不是以瘦为美或者是天天让你干体力活的。
这3个层次一考虑下来是不是感觉都不一样了?从最开始的少吃饭多运动,到现在考虑了三个层次的因素。其实整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深度思考。
什么是深度思考?
首先并不是用很长的时间去思考一件事情,也不是说我们满足于表面上的那个答案,更不是依赖一些既定的框架去获得结论,比如swot模型。
这里的深度思考,指的是从本质考虑问题。把蔬菜全放进去,榨出来一杯新鲜的蔬菜汁。这是一种黑匣子思维。
那怎么进行深度思考呢?今天介绍一个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它是从模型和动力机制来思考问题的。
这里的模型是指剥离掉没有用的细枝末节之后的一张抽象图。
用深度思考法思考,可以看见那些露在外面的和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举个例子,日本札幌啤酒的开辟之路。
日本札幌啤酒曾经发售过-豆酿造的啤酒“札幌Draft one", 这开辟了被誉为第三啤酒。新领域的开辟,致使销售额迅速提升。 但不久后实力更强劲的麒麟、患等日本大型啤酒制造商也纷纷进军第三啤酒领域, 竞争特别激烈, 札幌啤酒受此反作用力的冲击, 业绩急剧下滑。
这是因为它只考虑了新产品带来的蓝海效应,而没有考虑进一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导致有第三方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时候,顾客很容易被抢走。
如果札幌啤酒适当抑制一下最初的成功, 花更久的时间巩固 "Draft one" 品牌, 也许就能大大削弱竞争对手加入竞争带来的冲击。 这样一来, 业绩震荡范围缩小,从长远来看,很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其实从刚刚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啤酒忽略了顾客也是企业新产品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顾客不仅是输出的对象,也是输入的源头,这个动力机制是我所忽视的。
重要的是不要拘泥于现象,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假如有人问你二手车市场和新车市场有什么关系?你肯定会武断地说二手市场的扩大会让新车市场份额缩小。但当你从模型和动力机制这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后,你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从长远来看,二手车的销售反而会促进新车的销量。因为新客户作为存量客户会日渐增多,增多的存量客户在车辆置换的时候会购买新车。
当然,在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存量和流量的关系,比如刚刚说到的二手车和新车的关系。其次,我们不能将问题简单地定义为线性关系,而是换个思考,可以进行非线性的解读。举个例子,年龄的增加会带来身高的增长,我们都知道身高,等你成长到一定的年龄,你的高度是不会再增长上去的。第3点就是注意什么地方是拐点,也就是一个事情发生变化的契机。
如果这些都OK的话,我们还要去挖掘深层次的本源动力,以不变应万变,任尔东南西北风。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当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要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受影响的方方面面,否则拿着一把锤子,看世界都是钉子。更何况,站在山巅和站在山脚,看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了这么多,你还是有点迷糊,或者不会运用。那怎么办?
先跟大家说下我自己,有一阵总迟到。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第1种原因,自身原因,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或者自己赖床,再或者没有定闹钟。第2种原因是外部原因,转正后没有特别大的压力,放轻松了。而且领导让我们提前10分钟到公司,这10分钟对我来说有点事非正式上班状态,也就对晚了1-2分钟去上班没有特别大的惶恐。第3种原因是冬天到了,温度比较低,大家都在呼呼大睡,实在起不来,有点从众心理。
但后来我分析下自己的性格,这其实是我对任何事情总是不留余地的一种表现。出门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偶尔地铁故障,或者我买早餐停留了一会,就迟到了。
提前做好计划,不存在侥幸心态。所以我又开始正常上班,把时间预设了往前50分钟,这样就可以有暂时的麻痹,会有一种紧迫感。
说完了以上案例,其实你对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就会有一点小感触。如果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能够怎么做呢?
你可以尝试以下6个方法来进行日常深度思考:
1.从报纸杂志的标题开始联想。阅读与发散思维很重要。
2.增加思考的雏形。比如我刚刚说的上班迟到,这样的小事也可以开始摸索尝试。
3.思维可视化。数据是结论的基础。
4.用自己的观点去碰撞他人的观点。
5.磨练历史观。
6.解决无解的问题。
今天的深度思考方法,你get到了吗?小结下,建立起模型,解读动力机制,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最后是从实践中获得反馈。
参考书籍:《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