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两个学生同时来咨询,高考倒计时40天,他们的焦虑与日俱增。由于是补习班的学生,第二次参加高考,情感会更复杂。
我们一起探讨了焦虑,除了时间因素、周遭环境、考试频繁之外,最焦虑的大概是怕今年重蹈覆辙。对未知的恐惧最强烈,也最让人焦虑。但是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是你心中对这个东西的猜想。你被自己的假设给吓到了。
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又探讨了最糟糕的情况――高考一本落榜。如果情况真的如此,学生仔细想想,觉得一次就够了,不想再来了。接受最坏的结果,大学里面再奋斗。
谈到这里,学生也就逐步清晰了,好像最坏也就这样了。他们能够接受。但是很快学生就说,他们能接受不代表父母也同样能接受。接着听到了学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没考好\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
我挺好奇,学习不好,我们究竟会对不起父母什么呢?(由于我很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不好好学习,未来的生活会很苦。所以听到这样的话就想探究一下)他们说,父母为他们的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花了很多钱。所以没有很好的成绩就没办法回报父母。
只是谈到这里,时间就到了,剩下的只能留到下次咨询。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询问了同事Q,她说了她的想法。学生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他们现在没有收入,他们的一切都需要伸手向父母要。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花时间、精力和钱不要求任何回报很难。既然你从我这里拿了这么多东西,我也得从你那里索取回报。孩子能给的回报是什么呢?是听话、成绩等等。
所有的付出都是要求回报的,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的爱,恋人的爱。仔细回想一下,小的时候看着橱柜精致昂贵的玩具走不动道,哭着喊着要父母买,父母不愿买,同时也不想你一直哭闹让他们觉得难堪,就会说“不要再闹了,不然我们就不喜欢你了。”看,父母喜欢我们是有条件的,要听话才行。上学之后,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们也是各有高招,你考满分了,我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手办/球鞋/零食。你学习好我就更喜欢你了。总之,一切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进行交换。
前一段时间,很多公众号都在谈佩奇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于是我就看了几集,真的是榜样父母。对孩子真正做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例如,佩奇和弟弟乔治在泥坑里把身上弄得很脏,然后穿着脏兮兮的雨鞋跑进家里,在地板上留下一串泥脚印,她以为爸爸会骂她,没想到猪爸爸哈哈大笑过后,说只是地板脏了,一会儿佩奇和他擦干净就好,别给猪妈妈看见o(≧v≦)o
还有就是,佩奇他们喜欢跳泥坑,猪爸爸和猪妈妈只是让他们穿好雨鞋就可以,并不制止他们,甚至还会和他们一起玩。小的时候也许一些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起玩耍,后来就不再参与,甚至不再陪伴孩子。我想,父母是爱孩子的(⑉°з°)-但总是和孩子讲条件,去交换爱,孩子会很挫败。
无论你做了什么,我都能够接纳你,用陪伴、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告诉孩子,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你(ɔˆ ³(ˆ⌣ˆc)
ps:《奇迹男孩》里奥吉的父母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