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雪漠禅坛公众号里面一篇关于三毛的文章-----《荷西去世后,三毛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三毛的好友丘彦明。这篇文章又激活了我心中的那个三毛,记得上中学时,三毛的作品很受同学们欢迎,大家争先传看,我曾经看过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当时只是对三毛描写的那些非洲人的故事感兴趣,觉得写得很有意思,那时候也没看书的习惯,所以就只看了三毛的这一本书。
两年前,一个朋友介绍我看三毛的这本《撒哈拉沙漠》,再次打开时,一股子不一样的气息扑面而来,朋友告诉我,我不是让你看这里面的故事,我是想让你知道,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仍然可以生活得很浪漫。
这次不再看重里面的故事了,而是去思考这一个个故事里面的东西,比如那篇《娃娃新娘》。我们每个人不免被自己生活的环境所束缚,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和一些落后的地方,女人被当作另一种胜利品,这些种子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无意识中了,在那个环境下,很难摆脱。还有那篇《爱的寻求》,明知道是飞蛾扑火,明知道是狗在追猪尿脬,明知道是欲望,可是,谁能指引呢?还有《哑奴》,我是流着泪看完的,那句“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时时回荡在耳边。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原来有些人是如此的悲惨,永远逃不出去。在《结婚记》、《悬壶济世》中,我看到了一个心中有爱,懂得关心照顾他人的三毛,她是那么率真、自由、勇敢、鲜活,对世界充满热爱和激情,即使在那块贫瘠落后物质匮乏的非洲,都可以生活得如此浪漫有情调。其实这也源于三毛心中的那份爱,因为三毛的鲜活,所以她的感知力很强,写出的文章非常有感染力。
三毛身上有非常女人的东西,可以说有很多水性的东西,她爱的很纯粹很执着,她对荷西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在她心中无人可与荷西相比,所以,当荷西去世后,有追求者骚扰时,她会说:”你比比,你比比,荷西是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可以说,荷西是三毛的信仰。
我明白了朋友为什么推荐我看看三毛的书,其实之前我是很不屑看这类三流作家作品的,因为要看的书太多了,而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只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先看看一些这一生不看会留下遗憾的书,而三毛的作品并不在之列。因为朋友推荐,自然有她推荐的理由,既然她说了,我应该看看三毛的书,我想肯定有我需要的东西。
当我打开这本书之后,完全被感染了,三毛身上有太多我需要的东西,她才是真正的女人,不光是因为她懂得爱,更重要的是她浑身散发的那股子激情和活力,还有一些很小女人的东西,让她将自己沙漠中的家构建的如此温馨浪漫。让我看到原来女人还可以这样活。
虽然知道她后期的作品因为荷西的去世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知道她的真性情还在,只是那份信仰的殿堂倒塌了,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无法接受分离,故而三毛会选择后来的自杀。也因为没了荷西的日子已经不叫日子了,因为她的生命轨迹里到处都是荷西的痕迹,她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即使在半年后,她的朋友去陪她,她依旧在重复着曾经与荷西踏过的大广场,正如三毛自己所说:“与你夜游大广场时,每踏一步心中都是泪,什么样的回忆都在大步大步地踏碎,像把心放在脚下一般。”这种深沉执着的爱注定了她最后的选择,当然如果没有荷西,三毛就不是三毛。因为三毛的自杀定格住了她对荷西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情,成了很多人热爱三毛的理由。因为这些的爱毕竟并不多。
我想,三毛如果能升华这份爱该多好,但是如果三毛升华了这份爱,还是三毛吗?
非常感恩朋友,让我知道女人还可以这样活,可以活得如此真实、浪漫、美好,更让我看到了一种纯粹深沉的爱情,这是男女间爱到极致的情感。
我爱你,永远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