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星期四,金牛区教科院科学教研员刘老来到凤小,亲临我校陈亮老师的课堂并悉心指导,感悟颇多,重点总结本课时需要改进以下几点:
1. 学情先导。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控,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充分了解。这一课中,教师呈现多种物体,没有进行示范分类方法的指导,观察到学生在分组活动时,各自活动,没有进行讨论统一标准,在进行分类。教师示范教学后,学生能有效完成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模仿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投放对应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实验指导与操作示范、语言模板等,是教师要重点研究的。
2.目标主线。明确课程目标,围绕目标准备材料、设计组织教学,必要时适时调整课堂学具材料。如:聚焦环节,课堂引入后,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疑问,指向本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分类,如何分类(我们周围的物体需要分类吗,你知道怎么分类吗?)。
在目标的指导下,准确把握教师演示,课件或微课的示范指导,学生示范,分组教学的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教学时有效投放不同教学方法,避免为分组而分组的习惯性教学现象出现。
3.借助语言培养科学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低段学生弱于语言的清晰化表达,缺少表达的有效发方法,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做好“帮扶”:(1)示范。教师语言要有逻辑性,言简意赅。(2)提供思考框架。采用问题的方式或展示出语言模板,帮助学生外显思维过程。本课在学生汇报环节,可以提供这样的语言模板:我们小组讨论后,决定按照( )的标准分类,一共分成( )类,第一类是(),第二类是()······
4.教学活动与适时研讨相结合。教材板块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在平常教学时,我是按照这四个板块的顺序进行教学的,这就是教学的常见问题,每一个活动后,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做教学小结。
5.本课的教学逻辑:观察——标准——分类。按照这样的教学逻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用“示范”“提供语言模板”“记录模板”等“扶”的方式再过渡到“放”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表达中获得本课科学素养的形成。以本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每一种物体,关注到形状颜色等特征,然后示范按照形状来分类,接着让小组获得,确保小组“会”,然后放手让小组采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更多分类方法的应用活动。
6.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的实操性.实验材料是实验的基础保障,这一节课的实验材料选择及选择原因需要结合目标,也需要有教学前的预实验,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点。比如记录,《活》中的记录方式
不能帮助学生显化“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的思维,所以改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