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午,女儿从花间捉到一只螳螂。翠绿色的脊背暗暗缀着些棕色小圆点,两条硕大的前腿如刀锯般横在眼前,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轻轻一交错,阳光下似乎便生出熠熠的寒光。
这只威风凛凛的螳螂,大约是想捕捉一只不知名的黑色甲虫,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意被女儿的网兜兜了个结结实实,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和这场阵仗毫无关系的风雨。大约三点多钟,滚滚乌云从南边天际直逼过来,蹊跷的是,仅仅隔了一条江,大雨没有漫过来,只稀稀疏疏地蹦了几个雨点儿。
倒是风,一阵紧过一阵,刮得满地绿枝猎猎狂舞,淅淅索索地送来了凉。这沁入心境的凉,大约也让世间万物感触到了——包括那只倒了霉的螳螂。
它是想匆匆地捕得食物赶紧撤呢?还是迂回小路找个稳妥的所在躲雨?可惜,没捕到近在眼前的美食,也没躲过那场撼动天地的风,唯留几声弱弱的轻鸣,徒叹生命之无常。
秋风秋意,就这样浸入我们的生活。许多翻翻滚滚的焦躁忽然安寂下来,眼前的秋,慢慢安住成新的景。
2
火红暴烈的太阳逐渐悠远,焦躁不安的蝉声逐渐沉寂,浓郁青苍逐渐浮上一层淡淡的焦黄。身边的一切,都在一场风雨的肆虐后,变得安静,清凉。
疏叶静立,柔弱的纤枝却让我感到无尽的力量;残花零落,岁月不居中依然涌动着肆意张扬的美。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念念不忘。史上,也有很多人喜欢这个特殊时节。杜牧的《秋夕》流传很广:“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也深情写道:“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初秋,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泛起愁绪的季节。当叶黄飘落,层林尽染,秋的萧索和疏淡漫天来袭,人的心绪也变得茫然。战国时期屈原和宋玉都描写过秋风萧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汉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古人往往从萧萧秋意中体会到悲凉、衰败、落寞、老去这些颓唐的意境,因此,写秋的诗句也往往写得低回委婉,就连一向豪迈的辛弃疾也写过“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和“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有人悲秋就有人赏秋,有人愁秋就有人爱秋。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常规,于无声之处听惊雷,那争相在秋风里绽开的花,如同即将谢幕的角,嘴角带着一丝凄凉的血痕,却拼尽全力展示出惊艳天地的美。因此,诗人的眼里心里,秋天的色彩比春天还要明艳热烈,境界也更加高阔深远。
3
站在北方的秋风秋雨中,念起南方的秋景,生出几许柔软。
想起小时候度过的秋光,早晨醒来是满眼亮晶晶的秋露,及至傍晚,夕阳西下,凉气降落,晚霞映天。此时的夕阳,润如胭脂,若一幅流动的水彩,倾泻在弯弯的河面,偶尔掠过的飞鸟,在水波上划下一个又一个圆弧,像淘气的孩子在恣意的玩耍。
一转眼,时光如梭飞逝,童年早秋的这一幕定格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我只见四时交替,画中花草或鲜丽或黄萎,却再也见不到那个曾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儿。
在人潮汹涌中回看,常常感叹生命的美好和脆弱。幼时的童稚不可追,青春的热烈曾如夏之芬芳,而今沉静成熟,则有了如秋一般的空明与舒朗。愿你我阅尽霜华,归来,依旧心静如秋水。
醉吟先生在《早秋曲江感怀》中的几句让人感喟:“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是袅袅的凉风让人心生“静”意;是年年岁岁的花相似,让人叹息时光易逝人寿不长。
诗人是豁达的,世人也是豁达的。在古往今来的时空中,我们用不同一掬泪,感怀同一轮月;用同一声轻叹,思念同样不在身边的人。
回过头看,生活不在远处,脚下既是前方,宁静致远才是对时光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