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相亲,只在电视报刊中有幸看到相关的新闻,或者是朋友口中的“中山公园”的万人相亲角。我从未想过我会亲眼目睹万人相亲的场景。
印象中,万人相亲的场景就是一群面容焦虑的妈妈们,拿着自己儿女的照片,寻觅着条件相符的对象,一旦双方家长一拍即合地相聊甚欢,可以想见又有一对无奈的子女即将要奔赴相亲的地点了。
我从未想过我会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
一次无意的机会,明媚的周末下午,我和同学相约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跑步。气喘吁吁地到达终点时,看到往日公园里供游客休息的三棵大树下挂满了红色的绳子,绳子下面系着一块块小卡片,和周围相比,那片区域格外热闹。
好奇心驱使我走近探个究竟。
小卡片里写着各种各样单身男女的信息,从身高年龄到家庭境况,从收入月供到家产几何,有的还附带照片,十分细致地罗列在上。我边看边笑,觉得有趣无比,和同学打趣到:“30多岁来相亲我理解,这还有22岁的,这么年轻急什么?”
同学说:“现在的人都缺爱,估计他们是觉得找个人陪着自己也行吧。”
我不禁嗤之以鼻,有陪无爱又有啥意思?
树下坐着很多大爷大妈,我见一对聊得尤其开心,便随口问道:“您两是给自己的孩子找到对象啦?”
大妈红了脸:“不是,我是自己来相亲的。”见我一脸惊讶,便递给我她的“简历”:53岁,丧偶,市内有百平方米的住房,个人月有退休金有医保,望寻一兴趣相投之人携手共度余生。
她接着解释道:“前夫很久前就去世了,本没有想续弦的想法,但是孩子们拉扯大了,都有自己的生活了,一个人在家挺孤单的,就想找个伴陪陪自己,说说话。”
老伴老伴,老来是伴。我仔细看过相亲角里的“简历”,发现其中有将近60%是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妈,在剩下的40%中,有一半的人已事业有成,只求一人相濡以沫。
对于50多岁的老人来说,生命等于走过了大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子女,有住房,他们不愁自己的天年之乐无福消受,更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会捉襟见肘。在这个年龄,似乎已经不再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期待对方是个高富帅白富美,只希望,能够等到一个合适的人,能与自己相伴余下的时光。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只想找个人说说话》,也见过不少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事业型伴侣。在感情之中,我们总是刻意地追求与对方的三观吻合,但时常忘记,我们都是容易产生依赖性的动物,当两个人隔着微信和网络,何谈吻合的三观呢?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生长的个体,我们每天都行走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接触着不一样的人,面对着不一样的事,进行着不一样的交往,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见过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需要亲情,需要爱情,需要友情,去填补我们除了自己以外空虚的情感空间,我们渴望得到来自外部的肯定和接纳,我们也期待能够得到一个完美契合的精神伴侣。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初闻不以为意,再思,却饱含深情。
我曾以为,陪伴只是一种习惯,习惯并非爱情。但当一个人能够真实地参与自己的生活,真实地了解自己的一举一动,
世界上最好的爱情,是能同甘共苦,是能谈笑风生,是能势均力敌,也是,相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