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读佛经,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佛经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很多佛经相关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金刚经》。
第一次读《金刚经》,现在对那时候的记忆似乎一点也没有了。只是记得因为知道金刚经是一本很著名的书,所以就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整本读下来就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不知所云。
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经文最后的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时就感觉特别的好,特别有感觉,于是就用了心,把这四句话给背了下来。
再后来就是毕业后,有一段时间自己在家里研究佛经。那时候,看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看着看着,南老师书里反复说道,你们在这里研究佛经也是在追、在求一个东西,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要求一个什么东西呢?看过几遍之后,忽然觉得看经也是有所求,既然啥也不求,干脆直接扔了书,打坐去了。
比较专心的读金刚经,是有一段时间在寺院里修行的时候。那时候每次念佛共修结束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到旁边的观音殿读经。那里摆了一张空的桌子,还有一个凳子,我就拿着金刚经在里面读,每天至少读一遍。读着读着,慢慢不断的有各种问题出来,然后呢,也有各种答案出现。读着读着,慢慢的好像明白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当时觉得特别开心。每天都好像感觉自己不一样,在进步。
当时还跟寺院里的师父讨论经书里的一些问题。现在想来那段时间真是特别的美好。离开寺院后,没有那么规律的作息时间了,但是烦恼的时候,依然喜欢把金刚经拿出来翻一翻。
直到最近工作比较清闲了,于是我想把金刚经,再拿出来读一读,想找回那种,心开意解,即心中疑惑不断解开的感觉。
今天读金刚经的时候,忽然想到,金刚经这个书它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其实讲的是一个空性的道理。一切有为法,捉不到,留不住。
比如有一句话,最有名的,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这句话就把我们生活中的常态说出来了。比如说今天吃了一个很好吃的菜,当时吃的时候特别高兴,很开心。但是吃过之后,这个菜的味道还在吗?我们能把那个味道永远留住吗?留不住的,吃过了就过去了。
但是呢,大多数人偏偏想不断的抓住那一种味道,那个感觉,就不断的回味它,于是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吃那个菜。企图把它留住,吃不到的时候还会觉得痛苦,馋的不得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被对这个味道的贪爱给抓住了,不能做主,由不得自己了,一定要想去吃到。一个人被食欲控制住的时候不能自主,岂不是很好笑吗?
再比如说今天和老公吵架了。当时很生气说了一些伤害彼此的话,但是,说过了,那些话还在吗?不在了,说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多数人常常会抓住吵架的时候说的那些话,然后不断在心里回忆,反复让自己回味当时的那种感觉,始终记恨在心里,让自己痛苦,甚至下次吵架的时候还要继续拿出来说。
这就是没有明白空性的道理,不知道一切的事物都会发生,也会消失。消失了,如果还抓住不放,那么就是不断的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了。
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就不要再去吃好吃的东西了?不是的,是你依然可以去吃,只要机会条件合适。但是呢,吃过之后就把它抛在脑后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吃,没有机会,吃不到,不吃也没有关系。是我在欣赏品味这个食物,而不是这个食物把我控制住了,我非吃它不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比如说和别人吵架,那么我们知道别人说的话,只是一时的气话,那就没有必要把这个话抓住不放。我需要生气的时候,我可以生气装装样子,我不需要生气的时候,我也可以听着他的话,不起生气的情绪,让对方把情绪释放出来。我们的情绪,由我们自己来做主,而不是随时被别人影响,让自己痛苦,无法自主。
《金刚经》里说的道理如此简单,它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习惯很简单明了的就揭示了出来,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慢慢的开始训练自己,心不被任何东西困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由自己做主,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达到一种很解脱自在的境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