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书《感觉爱》
感觉被爱的重要性
被爱与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最显著的例子是,许多父母不辞辛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完全没能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感到有人关心自己,却没有被爱的感觉。那么,为什么需要感觉被爱,积极的情感联结有那么重要吗?
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可靠的原因:
①人脑深刻地依赖于社会关系,并且终生都对非言语的情绪社交线索很敏感。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基本是无序的,脑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产生新的细胞,与其它细胞形成新的联结。而且脑的组织结构会反映出婴幼儿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看护者之间的经历。
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我们认为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房子、车子、钞票),实际上并不能实现我们的期望!真正带给人幸福的是愉悦的人际关系,这种幸福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③催产素是一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或者叫作爱的激素,它能够促进爱的体验和社交行为。神经科学家发现,催产素会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其受体会参与到社交和情绪行为之中,使我们和孩子、父母、朋友甚至宠物产生强力的情感联结。而表达注意力、理解、赞同和钟爱的非言语的情绪线索则会激发催产素。
我的读书笔记:
许多父母不辞辛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完全没能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个现象在我看来实在是太普遍了。
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总是不被父母理解,就想,我以后长大绝对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小孩。后来我有了妹妹,比我小14岁,我很想以“很好”的方式对待她,结果到了她四五岁以后,我就发现我对待她的方式竟然和当初父母的方式一模一样,比如无法理解也没有耐心对待小孩子们“幼稚”的想法,不想和她玩的时候找理由支开她,对她各种习惯上的看不惯和指责,很多很多。。。我不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的,而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直到近30岁,从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开始,我才明白,做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别人更先进更有爱的相处方式,还要保持警觉,才能打破旧有的模式。父母的很多模式也是一代一代不假思索地“传承”下来,他们不是不想做好,而是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啊!
如果不去刻意学习和改变,旧有模式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顽固,越来越自以为是。就像天天拖地,很容易拖干净,常年累月拖一次,则要费很大力也未必能拖干净了。比如我明显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喜欢“凭经验”去感觉去判断去做事,而有些经验是年轻时的无知下的产物,可能很有局限,或者是很不恰当的,但自己总是不能察觉,常常读书时对照别人的情况,才能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问题。我观察到很多老人带小孩,他们往往很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很抗拒学习,就是这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