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年开春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国人的关注和热捧,其热度至今仍存。看完了十期的节目,也看到网上诸多的新闻评论,肯定与赞扬,鲜花与掌声,带动了国人关注诗词的热潮,也引起了国人对文化类节目的关注和思考。《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再次延续了文化类节目的热度。
作为一枚比较喜欢诗词的爱好者,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记得上学时就喜欢抄写诗词,断断续续的一直到现在也保持着这个习惯。虽然最终并没有选择文学专业,但并不妨碍对古典诗词的喜欢。然而背诵诗词却越来越少了,曾经能够背诵的也被遗忘的丢三落四了。看到诗词大会的热播,喜悦兴奋之余,又惭愧知道太少、记忆各种错误。
看诗词大会,我们看什么?
之前看诗词大会,几乎逢人就推荐。于是乎也得到各种回应,听到各种声音。有的人已经看过或正在看,表示肯定和赞同;有的人知道但未看过,听闻呵呵一笑。人生中有太多种文字,诗词只是其中的一种,有人对此不感兴趣也不意外。后来与一友人交流,听到了一种共鸣之声:看诗词大会,最主要、最期待看的就是嘉宾的点评。看节目本身其实看到许多东西,选手的个人答题和同台竞技,百人团的各路诗词爱好者和实力竞争者,精彩的飞花令对决,紧张的擂主争夺赛。除了选手们的答题,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继续保持着自信、从容气质的央视主持人董卿,更看到了一个出口成章、满腹诗词才华的董卿,看到了四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活跃的康震老师,大气的蒙曼老师,沉稳的易中天老师,儒雅的郦波老师。
有人说诗词比赛本身那其实都是靠背诵的,这一点曾经我也有所认同。而了解诗词背后的典故,这才是最需要的。诸位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让每一句诗词都立体、丰满、形象起来。知人论世,是一切学问的必须,诗词更需如此。精炼的诗句,蕴含了丰富的故事,不了解作者,不了解时代,又如何能真正地了解诗篇。学校课堂之上,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一一详细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有时囿限于年龄阅历的缺乏,我们也无法体会到作者丰盈的创作情感。正确的导读和点评便显得尤为重要。四位文史领域的点评专家老师,在幽默、风趣、活泼、轻松的现场氛围中,将许多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典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精彩不断,听者入迷。
诗词大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作为一场带有比赛性质的文化节目,我们记住了最后的冠军武亦姝,记住了许多擂主获得者陈赓、彭敏、李宜幸等,还记住了很多诗词储备实力扎实的挑战者和参赛者孙东辉、叶飞、侯尤雯、姜闻页、朱捷等。参看选手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好多古诗词句看似熟悉,答题时才发现知识储备的不足、记忆的不准确、书写的遗忘等各种问题。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背诵下来确实需要相当的时间、精力、兴趣、坚持。比赛的紧张现场,更考验了平时的储备量和现场的平常心,尤其飞花令和擂主争夺赛,让观众都为之身心紧张。诗词大会还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才情横溢的董卿,让我们记住了四位博学的点评专家。诗词大会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类节目的关注,继而将这份热情持续给了《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
也有人发出了一些不同声音,说有的点评不准确,专家做的诗格律不齐,只是单纯的背诵等。至于迎来文化节目的春天,还需要很长的坚持过程。曾经我也认同背诵观,逐渐地发现背诵其实并不那么简单。那些登上擂主之位的选手们,基本都是多年喜爱诗词、长期坚持的成果。这份长期的坚持本就相当不容易。说到背诵,也没那么容易,想想在我们上学的班级同学中,是不是总有一些人特别讨厌背诵,背诵的有关科目成绩都不太好?尤其当我尝试坚持背诵诗词几天后,更加印证了自己的看法。看诗词大会,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诗词知识不足之处,最近又开始了诗词书籍的阅读。是不是有很多人如我一样,也是在诗词大会的带动下,又开启了诗词学习之旅呢?诗词大会是一个引导,是一个契机,带动国人关注、参与诗词学习,带动更多人关注文化类节目,带动国人参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看诗词大会,于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收获和意义。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浩瀚如海,人生自有诗意,愿更多人的热爱诗词,热爱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