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享受到了只有学生时代才有的“待遇”-寒假。
每天无所事事,感觉世界就像停摆了的时钟,在这段戛然而止的时光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享受着孩子与一个完整家庭一起相处的日子。
这个家不再是只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
记得三年前孩子呱呱落地,我和妻子便在“工作-带娃-工作”这种周而复始忙忙碌碌的循环中不停地转换着各自的角色。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知道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其实和很多父母想的一样,除了自己能全程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外,不想他在成长中最重要的三年里,父母的陪伴永远缺席。
时间就像白驹过隙,一个月的闲暇时光还没来得及认认真真地去感受,复工的号角就已经吹响。
学校暂时不能复课,工作开始要进行,我和妻子不得不面对要和孩子暂时分别的事实。
其实我和妻子并不太担心孩子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会不适应,毕竟三岁的他在吃喝拉撒和情感方面已经能够清晰地表达,而且与家人相处了一个月,问题不会很大。
我们最担心的是该用怎样的方式与他告别,当着他的面离开,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都是一种最直接的心理伤害,如果偷偷地走掉或许这种方式会比较温和。
最终我和妻子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临走的那天,当着他的面离开,并郑重地跟他保证:爸爸妈妈只是要去上班工作,一个月后会回来看他。
结果可想而知,他怎么可能把我们的话听得进去,还没等我们上车就已经哭得撕心裂肺,看着后视镜里那个渐渐远去又无辜挣扎的小身影,我和妻子的眼角都不由自主地泛起了泪花。
在别人看来在三岁孩子的面前,以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离开实在难以理解。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反而能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在离别面前,比起孩子害怕与父母分别,父母更担心被孩子“抛弃”。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跟父母矛盾的关系。
当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小嘴吸允着乳头,脸上布满安全感和幸福的微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感人,最亲密无间的关系了,似乎天崩地裂也无法将这种关系割离。
但是,等不到山崩地裂,在每个婴儿的内心里,早已有了要切断这种关系的愿望。此时此刻的依赖与缠绵,只不过是为了以后更好更远的离别而已。
父母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陪伴,孩子就越有能力割舍这段亲密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父母做得越好,越容易被孩子“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开孩子时,除了孩子表现的哭闹外,连我们自己都变得焦虑的原因。
于是,也就有了“在需要离开孩子出门时,是偷偷地离开还是当着孩子的面走?”这种矛盾又纠结的问题。
当我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时,在面对离开孩子的时候,甚至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孩子抛弃的宿命。
我从小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在我印象中,从4岁开始到大学毕业,和父母相处得最长的时间就是03年非典那年,除了这一年,剩下的记忆都是与父母无穷无尽的相聚又分别。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4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我很好奇地问正在收拾行李的母亲:“我们要去哪里?”。
母亲告诉我,她明天要和爸爸要去很远的地方挣好多的钱,一听到没有带上我,眼泪刷地流了出来,他们看到此景,赶紧跑过来抱着我安慰说:“乖孩子,我和爸爸很快就回来的,到时买好多好玩的玩具和好吃的带回来给你好不好?”。
想到有玩具还有好吃的东西,我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最后很认真地问她要多久才回来,她说:“很快的,只要你在家乖乖地听爷爷奶奶的话,过几天就能看到爸爸妈妈了”。
就这样,当第二天我醒来发现爸妈不见的时候,并没有哭,因为我知道再过几天就能看到他们了,到时还有好多玩具和零食。
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年......
自从经历过这次“欺骗”以后,在每次父母离开的前几天,我学会了生病,每次不是感冒就是发烧,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拖延他们陪伴我的时间,其实生病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也就是从我“故意”生病开始,母亲不再对我说那些“善意的谎言”,而是清清楚楚的告诉我:爸妈出去打工才有钱送你上学,过年的时候你才能穿上帅气的衣服,并且妈妈答应你,这次只出去半年,半年后我和爸爸会准时带好多你喜欢的东西回来看你。
为了证明他们没有撒谎,母亲还特意在墙上用铅笔写下了回来的日期:1997年6月9日(端午节)。
这一份郑重的承诺,至今还留在老家旧房子那面斑驳疮痍的墙上。
在那个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改善生活的年代,开始记事的我已经很清楚地理解父母的离开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和他们只是短暂的分离。
周而复始,年过一年,这样相聚又分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我读完了大学,直到我出来工作到现在,我和父母相聚的时间依然是屈指可数。
美好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我很感谢父母当年用了最痛苦却又是最正确的方式来正面母子之间的离别。
也正因如此,二十多年后为人父的我,当面对同样的情形时,发自内心的感触不再是厌倦和焦虑,而是希望和坦然。
从心理上来说,孩子为了屈从于父母的压力,以生病的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
而父母为了缓解这种被抛弃的焦虑,有意或无意地编造出各种“善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无形中孩子成为了受到伤害最大的那一方。
父母与孩子深处这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关系中,无疑是一场具有牺牲精神的、悲壮的“合谋”。
当为人父母的我们知道原来在这场离别与相聚中,自己与孩子都是“同谋”时,难免会有点惊慌失措。
在面对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中,就有没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种矛盾吗?
有!那就是坦诚地面对它。
人的一生就是在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平台上的自由之舞,名为自由之舞,实际并不自由,构成这个三角舞台的三个点是:出生、死亡和父母。
当出生和死亡连成一条线段,它们就构成了三角舞台不可撼动的那条边,这条线段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多是长一点或者短一点。
当三角舞台的另一点即父母出现时,就决定了变数最大的的两条边的长度,也决定了三角舞台的大小,人生的千差万别也由此而来。
面对与孩子分别,父母无疑成为了决定孩子舞台大小的那一个点,美好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与孩子坦诚相待,或许你能给他的舞台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