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都在编一个人的故事,那你对那个人一定用情不浅。——评庄子与孔子
鲁国的有个人没有脚趾,是残疾,庄子用他的特征给这个故事的主角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叔山无趾。
他去找孔子。
孔子说:“你不谨慎,以前既然触犯灾难成现在这样了,现在见我也来不及了!”
孔子因为叔山的残疾区别对待他,因为外在的缺失而改变态度。孔子只看在外轻视内在的行为惹怒了叔山。
没想到叔山是个挺有思想的人,反驳道:“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叔山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脚,但他还有比脚更尊贵的内在需要保全。
庄子巧妙的故事,意在挑起儒道很重要的一个矛盾。
这也是儒家的软肋——行为上的要求礼仪而失去内心的实质,儒家培育了数量可观的演员、伪君子。儒家教育下的人名利为第一,仁义道德为第二,(具体例子参考孔子与子路被困10天时的表现和少正卯的故事)。孟轲极尽利用,王绅极尽虚伪,还有孟柯、司马相如…表演是儒家强项和必要手段。
道家正相反,不吹嘘,不表演,不务虚声,不注重外在的行为,培养顺其自然的性格。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在和事物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不在于他人。
所以叔山头也不回的走了,根本不理会孔子的后悔挽留。
孔子终于恍然若失,回头对弟子说:“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这句话翻译是个小难题。
我翻译成孔子说:“弟子们努力啊!叔山是一个断了脚趾的人,尚且要努力以前的过时失,何况你们这些得到自然完整恩惠的人呢?”
言下之意是残疾人都要追求内在,正常人当然更加要努力。
无趾离开以后找到老子,气哄哄的对老子抱怨:“孔子还没到达至人的境界吧?他为什么恭恭敬敬地向您学习呢?他追求以奇异怪诞的名声传闻于天下,却不知道至人将这些视为自己的枷锁吧?”
老子回答:“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死生一样,可与不可相同的道理呢?这样就可以解除他的枷锁,这样多好。”
老子要是知道庄子给他安排这么反道家的台词会气的跳起来…
无趾说:“这是上天给他的刑罚,怎么可以解除呢?”
无趾分明已经有一种道家经典的释怀了。
儒道的矛盾说的差不多了,开始庄子和孔子的私人恩怨。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是一个上天给予刑法,导致他追求以奇异怪诞的名声传闻于天下,从而背负枷锁的人。
这涉及到庄子对孔子的定位。
定位十分复杂,不能用简单的爱恨来解释。
叔山称孔子的刑罚来自上天,实际代表了庄子的立场。庄子一向尊重上天的旨意,所以庄子当然认为这种刑罚是合理的。
但庄子可怜孔子。
虽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界的组成不仅要有道家也要有儒家,虽然从浅层世界观来看道家确实更顺应自然,但庄子作为顺应自然本性的倡导者不得不承认不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不自然就是儒家。
但这个不自然的承受者就不免有些可怜了。
孔子被迫拔高扩充其德行而闭塞自然本性。这也是自然的旨意。
庄子在宣传他的思想时对孔子表露出悲悯,或者说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算是说对了。
庄子嘴很硬,心着实很软。
庄子一生中有大悲悯,包括对自己的悲悯,对本性所固有的悲悯,对万物规律的悲悯…他把悲悯化解成理解、顺遂,但我希望我们不仅看到庄子的所谓“顺其自然”
庄子极丰富。过程极有趣。
不止好玩,还有思考,相信这是庄子希望带给我们的。
道家—儒家 道家—自然 庄子—孔子 这三者的关系是庄子爱好者的三大课题,我以庄子为主题的各种长短文尝试探索。
庄子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只谈了内篇的寥寥几篇,还想奢望谈盗拓…庄子最具雄辩家风范的精彩文章,但是准备会考了…
最后许愿有机会一定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