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才叫计深远呢?
最近关于亳州一中8名学生高考成绩远超清华北大录取线的新闻引起了微博热议,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参考。
媒体报道称,安徽亳州一中8名学生高考成绩远超清华北大录取线,但8人放弃入读,其中有人是因可选的专业不喜欢,而选择了其他学校……
这篇报道一出就引起了社会关注,对于具体细节我们也不必深入追究,值得思考的点在于,可能很多家长会不理解,明明有机会入读所有学子父母趋之若鹜的一流名校,怎么就舍得这么放弃呢?
其实这个事件,从侧方面可以体现出现在的孩子对自我概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不再单纯的追逐于一流名校清华、北大的光环,而是能理智的选择更适合也更能实现自身热情的发展方向了。
想必其父母一定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成长空间,以及自主选择的权利。
那怎么培养出既有入读清华北大的实力,又能为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有主见、独立、自信的孩子呢?
不难猜测能培养出这样有自主权的学霸,其家庭成长环境必定让人羡慕,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也一定是顺畅的。
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也没经过岗前培训,人家的父母怎么就那么优秀?放在我们身上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就此话题,今天为大家推荐由资深亲子沟通专家赵雅丽老师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来的这本《妈妈会沟通孩子更优秀》
书中为我们设计了5堂高情商亲子沟通课及11种实践训练方法,只有你用心领会,积极实践,相信它能帮助面对育儿难题不知所措的父母在孩子的养育和沟通上,提供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和解题思路。
最值得推荐是每一章结束,赵老师都设计了应用简单且实操性强的沟通实践训练,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认识孩子,以及发现你们平时的交流模式和自身作为父母可提升的方面,即使你对文章的内容感觉一知半解,但通过实践部分的体验会让你发现一个更有觉察力和更发人深省的亲子世界。
这里我们可以先着看一看,在第一章中老师为大家设计的一个实践练习。
先看看原文片段:
沟通的实践训练:透过孩子来探究“我是谁?”
邀请孩子一起做这个实践训练。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会如实地反映出你的角色扮演的成果。以下我们将利用“提问与互动”的方法,来请你们亲子双方一起进行一场训练。
观念应用练习(1)
请孩子替你做个角色满意度评鉴吧!为了避免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爸妈,请你替自己打个分数,同时也请孩子替你打个分数,借由这个评分,你可以了解在孩子心中你的表现如何?可以得到几分?同时借由你给自己的评分,来了解“你的自我观感”分数和“孩子对你评价的分数”之间是否一致?
这个练习可以为你提供很好的基础去掌握“你眼中的自己”,和“孩子眼中的你”两者之间的角色落差,作为自己改善的方向。无论孩子替你打几分都没关系,但是请记得,让孩子分享哪些是他们不满意而扣分的部分,并和他们诚恳地讨论“你觉得爸爸/妈妈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你愿意帮助爸爸/妈妈有更好的表现吗?”如此一来,这个检视双方自我观感的练习才有价值。
估计看到这个测评,有些家长就有点担忧了,1~10分的满分,我给自己10分,孩子呢?他会不会只会给我5分?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用心良苦在孩子眼里成了狼心狗肺……
如果你有这种担忧,其实大可看开。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自然有她自己的思维局限性。而这里的重点前途条件是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持空杯心态。孩子给出的分数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什么这样给分,理由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练习也上帮助我们加深觉察,我对自己的认识和我对孩子的了解都是真实的吗?其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当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够打几分的父母,如何教出一个有清晰自我认知的孩子呢?
一个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实分数的父母,又如何去期待孩子面对将来社会的残酷竞争呢?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代沟问题就是认知差异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父母从来就不顾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将自己的意愿以“我都是为你好,以后你就知道了……”之名强加到孩子身上,逼迫他们按自己的心意去为呈现自我。将一厢情愿的给予和我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强加外力塑造自己的孩子,从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自身。
因此,震惊我们三观的“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案”“保送进重点中学的15岁女生跳楼事件”自然有其合理性。
我们需要有一个认知前提,沟通这件事情从来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因此,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孩子的评分才是我真正应该去了解,去做父母的参考和依据的基础。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是我们作为父母的直接呈现,对我们父母这个身份最有话语权的人,恰恰就是我们的孩子。
那如何进一步构建自我觉知成为会沟通的父母呢?
你可以用“五个自我版本”来进行亲子间的对话练习:
第一个:"我自认我是"个怎样的父母?
父母:"我自认是个负责、有爱心、能够理解孩子,也不会压迫和控制孩子的爸妈。"
第二个:"我想你眼中的我"是个怎样的父母?
父母:"你同意我对自己的这个看法吗?我想你也认为我是这样的爸妈吧!
第三个:"你我都不了解的爸妈"还可能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我们如果能更信任彼此,更放松、自然地做真实的自己,或许就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我们彼此都不知道的自己。我们相互鼓励,彼此加油吧!
第四个:"你眼中的我"是怎样的父母?
父母:"如果你不认同我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那可以说说,你是怎么看待我的?或是,你认为我是什么样的爸妈呢?你眼中的爸妈是什么样的呢?"
第五个:"你想你认为我自以为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我想你会以为爸妈都自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是完美的家长?其实你可能不知道,爸妈常常都觉得很挫败。"
也许得到的答案并非我们所愿,但做父母这条路上本来就是长路漫漫没有尽头,书中教我们的基础前提就是先认识自身是怎样的父母,再通过好的沟通模式教妈妈怎样帮孩子构建“自我”,也用经验和箴言为我们避开沟通误区,当学会了真正的倾听,破除了阻碍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屏障,共同成长的概念和良好和谐的养育环境就形成了。
愿我们能齐心协力上下而求索,用余生向孩子和自己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