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时钟与罗盘两篇图文《你敢拆掉自己建起的城堡吗?》和《社群的规律:大起大落的幸福感》,我突然醒悟:摇摆也是一种人生。
过去我曾持续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数月亢奋积极的状态,感觉自己充满各种正能量,脑子里不断有新的idea产生,总得来说能深切体会到自己在不断变好的过程。可是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我又会回到原始的状态,甚至变得低迷颓废,感觉跟之前那个积极亢奋的自己截然不同。然后再经历一段低迷期后,又会接着某个机遇,重新恢复过来,又充满正能量。而且根据自己的观察,每年我也总会有一两个亢奋期和与之对应的低潮期出现,这种亢奋与低潮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波峰波谷图。
起初在感觉这种高峰和低估切换的体验,我会觉得紧张害怕,因为我喜欢那个亢奋、积极、高效、充满正能力的自己,会比较厌恶那个颓废、低迷、低效的自己,尤其是在亢奋积极的状态消失的那几天,我会变得多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导致了这种状态的消失。
为什么我不能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呢?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仍旧没有答案。而今天我却想明白了。
从身体的角度来说,人不可能一直保持着亢奋精神的状态,就算平时再忙再累,身体也是在被消耗着,只是消耗的速度没有那么快,或是自己感觉不到被消耗的疲惫罢了。当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身体自然要休息,降低兴奋点,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高效,积极了,这也算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且长期处于亢奋积极的状态,大脑和身体也会产生免疫机制,对再次回归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兴奋感了,所以当热情和状态大幅度下降,甚至感觉到痛苦时,实际上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这是在提醒自己需要内省和休息了。
人不可能一边开车一边修车的,同样的,人在积极前进时,是不适合做反思和内省的。这种高峰和低估的切换,其背后就是人的奋进和内省两种状态的切换。只是我之前太过于贪恋那种亢奋积极的状态,一旦它消失,或是自己低迷跌落低估时,就会迷茫和失去自己了。
在凯文·凯利的《失控》中总结的规律之一,就是在摇摇欲坠中永不坠落,这就是生命。用自己的话理解就是,摇摆也是一种人生状态,这就好像一种钟摆运动。成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顺境中的行动让我们获得丰厚的回报,逆境的耐心等待则会打磨我们的心性,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在内心和外在中保持了平衡。
在结合最近这段时间的体验,虽然自己失恋了,对身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意外地却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对于在日后的日子里,如何去改变自己,有了越加清晰的地图。我以为只要能保持这种状态持续进步一年,相信自己的人生能收获很多。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很有可能随着失恋痛苦的发生频率降低和强度下降,我的状态也会慢慢恢复“稳态”,和原来差不多,甚至会变得颓废和迷茫。
但是用“摇摆人生”去看待这种状态时,我反而能接受即将到来的状态回归以及情绪上的变化,虽然现在自己也在内省和反思,但当低迷状态出现时,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了。
再做延伸思考,以后也还会遇到这种“摇摆人生”的快速切换,如果切换速度越快,说明我经历的事情越多,变化也越快,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结果的外显表象。因此我没必要因自己低迷而担忧发愁,也不需要因为自己正值高效状态而过于兴奋忘我。这种认知能让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能越加坦然应对。
再做更深入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摇摆”的产生?虽然每年我依靠自己努力和勤奋,能在人生上有很多收获,但是人生的”摇摆“幅度不是很大,这也就说明了我的体验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深刻。而这次失恋则是一次从外到内的冲击,打破了原有在爱情上价值观,也打破了原有对自我的部分认知。这实质是对自己长期已适应的”稳态“的打破,然后在混乱中重组。但这种重组不是随机拼凑,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
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轮回,主动破坏再创新并不是复制旧有的状态和东西,而是在一次次的毁灭与重新过程中,不断淬炼生命,让生活进入更纯粹的状态,并不是说每一个循环都会比上一次好,而是在长期来看,这样的状态更接近于活着的生命。
失恋相当于是外界对内心世界造成的冲击”破坏“,属于被动发生,带有偶然不确定性,那么我能否主动去拆掉自己建起的城堡呢,从内部去打破禁锢自己的世界,然后在混乱的次序中获得重生?虽然具体的行动方法还不清楚,但是大方向是可以明确的,就是:内省+接纳外界(旅行、阅人)。这还是依据平时自己的做法方式来进行,敞开自己的内心,更多地接受外部世界,同时不断在体验过程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我现在的想法:带着自己去体验这些过程,就正好符合这一想法。
当幸福变成一种负担时,就没必要维持现状了,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原有的”稳态“,重新建立。以这种思维去生活,自己会发现,有些东西真的没必要留恋或挽回,当自己改变了,某些东西也会随着消失改变,再怎么想去留住,也只会徒增自己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