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生命的意义(二)
读书笔记│伊美落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
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另一个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别的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如此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
这三种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都会见于其行为,除非他们改变这种解释,否则他们的行为绝不会改变。
人们常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1.身体缺陷
童年时期如果遭遇某些身体缺陷,会使这些孩子对生活产生一系列错误意义,从而诱发此后的失败。比如同龄人的怜悯、挖苦或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导致小孩自卑感加深,变得孤僻内向,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对社会有用,他们还会觉得这个世界羞辱了自己,以至于对社会生起冷漠之心。
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有亲密的人对他们进行开导,使他们的关注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外界,包括对他人产生兴趣,才可以避免他们走向歧途。
2.骄纵无度
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与贡献就可以受到重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旦发现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点,就会惊慌失措、患得患失。
他们在童年时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他们一旦受挫,就会求助于他人,若未能获得帮助,就会觉得整个世界欺骗了自己。他们有时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他总是尽力报复别人。
3.被忽视
常被忽视的孩子不知道爱与合作是什么,所以他们一旦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就会全力以赴,但往往忽略别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这样的人常认为世态炎凉,社会无情,所以认为自己面对社会的应对办法也是相应的无情。可到最后,由于单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于是他们总是既怀疑别人,又难以相信自己。
在这里,童年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母亲在孩子年幼时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让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他人”。然后,她要将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直到涵盖孩子周围的一切事物。如果她的第一项工作——赢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以失败而告终,孩子就会难于发展社会兴趣,以及对周围人的认同感。
我的读后感:
当我回顾自己的儿童时期,我发现小时候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比如小时候父母一直朝着把女儿供上好大学的方向培养我,无论我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我。而我也一直没有令他们失望过,小学时代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校有什么活动总是我带头,在大人的眼里我就是个小大人,在同学眼里我就是个小领导,这些经历养成了我自尊心强,凡事想拿第一,要做就做最好的性格特点,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哪件事情没有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我的心里就会不舒服,反而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加倍努力,客观去分析,当下的我比起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更像是拼尽全力去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
所以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个人成长真的很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无法改变童年,但是我们身边的孩子还有童年,希望更多的妈妈、爸爸都能够意识到,孩子的童年经验有多么重要,多花一些时间,多用一些心思去陪伴孩子,引导孩子。
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性格,也知道哪里不对,哪里应该改正,但是真正去改正时又发现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你有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吗?
*《自卑与超越》 (奥)阿德勒 著 李章勇 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也是阿德勒博士最为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