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安导演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之后,就一直在消化这部电影所想要传达的理念;过了几天我才静下心来,慢慢地写下这篇影评.
本片最大的卖点,除了故事本身,就是李安首次尝试的每秒120格的高解析摄影技术.
先来谈谈故事本身.其实故事主轴可以分成两部分.主线是主角-一位19岁在伊拉克战场服役的大兵-因为在战场上被记者拍摄到了一张解救长官的英勇照片而成为了全美英雄.也因为这张照片,他与他的同袍一起受邀到美式足球超级杯的中场表演接受观众的掌声.副线则是这位大兵在战场上的回忆.
简单地来说,主线是在描述大兵回到美国之后的故事;副线则是大兵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故事.
照道理来说,回到家的美国大兵,应该受到应有的尊敬,应该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全.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他发现家乡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在意他在战场上实际发生的事,却都想要从他身上获得利益.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啦啦队队员投怀送抱;他面对资本家口口声声说要拍摄以他们为主角的电影,却只愿意付出极为低廉的价钱;他与同袍在中场表演结束后被晾在一旁进而与工作人员发生口角,最后甚至被像过街老鼠般地殴打;他面对观众对他们无理的讽刺嘲弄;甚至,他面对自己的亲妹妹哭诉要求他装病留在家乡不要回到战场.
在那张照片出现之前,他只是一个没有人理会的小人物;在照片出现之后,他成为了被大家消费和拉扯的英雄.但又有谁是真的打从心里尊敬这些大兵?还是他们只是想要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
画面回到伊拉克.「我爱你.」是那位被比利在照片里头搭救,最后却还是不幸殉职的长官,在执行任务前对每位下属所说的一句话.
对比他在家乡里发生的故事,虽然伊拉克战事残酷,但他与同袍之间的情谊,却比家乡里头的任何人,都还要深刻.
或许,家乡才是真正的战场,一个比伊拉克还要危险的战场.
这部电影有李安一贯的叙事风格,也就是在平淡中获得深刻的韵味.想想那些在国外发光发热的「台湾之光」,甚至想想那些正在服役的军人或者退役许久的老荣民,我们是否真正地关心过他们、是否真正地有发自内心给予他们应有的尊敬?还是总是等到他们成功之后,或者等到战事的发生,我们才开始努力地与他们沾光、才开始体会他们的重要?
故事虽然没有明确地点出大道理,但却透过主线与副线的交叉,观众开始体会强烈的对比.
再来谈谈这部电影的新技术-超级高解析度每秒120格画面的3D技术.如果你对这项技术没有概念,你可以想像一般的3D电影通常只有每秒24格,目前整个电影产业离李安这部电影最接近的解析度3D电影,只有Peter Jackson在2012-2014年每秒48格的《哈比人》系列(The Hobbit).当时Peter还因为电影太过清晰而导致观众容易分心而刻意地去把画面弄模糊,所以你可以想见李安的这部电影,画面会清晰到什么程度.
在看这部电影时,感觉就像在真实世界里头生活一样,你可以看清楚主角脸上的每一条细纹,甚至是脖子上的每一个青筋脉络.据说主角们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是全程不上妆的,因为李安要观众看见演员最真实的表情.而这项技术,也让演员的表演容不下任何的差错,也因为透过演员最真实的表情,观众不需要任何言语的对谈,就可以深陷在故事的情绪里.
就诚如李安所一再强调的:「这是一部实验性质相当高的电影.」没有错,砸下大钱用此技术拍摄剧情片的确是头一遭,但这项技术会普及吗?我保持怀疑的态度.我承认,会对这部电影有兴趣,李安这个名字绝对是最大的卖点,再来是剧情,最后才是技术.没有一个好的剧本,有再好的技术,都是枉然.这部片有李安的韵味,但整体剧情却稍嫌平淡,这对于花了较多钱进场看3D电影的美国观众来说,可能会稍嫌失望,这也是这部片在美国的评价不是非常高的原因.
总结来说,我是李安的大影迷,我喜欢这部片给人的后劲;但清晰就是电影的未来吗?这不见得,可是李安的执着造就了这第一次,也给人议论的空间,还是值得我们这些小观众给予鼓励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