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制拾遗(试用篇)·清宫选秀
作者 橘玄雅 洗桐女史
前言
秀女制度一直是清代制度里面比较被关注的话题,作为清代宫廷婚姻的主要来源,被各种小说、影视剧所表现,但是其中错谬不少,我们就此机会,把选秀的整体来科普一下。
选秀的两条路
根据出身的不同,清代选秀基本上是两条路,对应两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条路,是正身旗人选秀女。所谓正身旗人,指的是八旗内的非包衣以及非家奴旗人,有正式的旗籍。正身旗人参加选秀,选中者为“秀女”,一般会被封与贵人及以上的品级,是后宫的主要来源。如晚清的瑾妃(端康皇贵妃)、珍妃姐妹,即是在选秀中选之后,直接封为“瑾嫔”和“珍嫔”。
第二条路,是内府包衣选秀女。所谓内府包衣,指的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个旗的包衣。内府包衣参加选秀者被称为“内府三旗秀女”,而选中者为“宫女”,文献上则写作“宫女子”或者“官女子”。不过由于清代文献里一般统称八旗秀女、内府三旗秀女为“秀女”,所以经常容易混淆。这些宫女大多数都是在宫廷进行服侍工作,一般要工作10年左右,在25岁(雍正时定例)的时候便可以离开宫廷自由婚配(年龄根据情况有大有小)。而极少数的宫女会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皇帝的宠幸,从而得到低级的封号(答应、常在),然后渐渐在后宫的等级上升迁。
这两条路,由于是由出身界定的,所以不能混淆。不可能出现“选秀女不成去选宫女”的情况。二者差距也比较大,我们列表体现以下。
八旗秀女与内务府秀女的差异
另外还有一些在具体流程上的区别,我们在下面具体叙述。
八旗秀女部分
概述
清代八旗的选秀,是清代后宫来源的主要部分,这是与满洲皇帝的统治思维一贯的,清代统治者也希望借此举动可以保证宫廷血统的稳定。在逐步制定的选秀制度之下,形成了对八旗女子的一定控制力。按照清代制度,旗下的女子,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父亲的职官)便必须参加选秀,只有经过了选秀“撂牌子”之后,才可以由家里自由婚配与其他人。就算是因为生病或者服丧而没有参加选秀,也要被记名并且参加下一届的选秀,总之这个是很难逃过的。换而言之,清代大部分旗人女性都有过选秀的经历,这也是选秀制度重要的地方。
不过由于清代宫廷制度较严,旗人女子一旦选秀入宫便不能和家里联系,幸福堪忧,故而清代有相当一部分旗人世家都不希望自己家的女子选中,这从旗人笔记内留下的大量“贺妹‘撂牌’”内容的诗作可以看出来一些侧面。
具体流程
1.旗人的女子,凡是符合要求的,到了13、14岁,就要报名佐领,然后上报都统、户部以“备选”。
2.到了有选秀的年份,则又旗内官员和户部司员一同分旗排序。最开始是一天选两个旗,例如第一天选镶黄、正黄二旗,那么排序便为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正黄旗满洲等等。而清中后期规定,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之女,放在同一天选秀,其余的再分旗选入(嘉庆二十年例)。
3.安排好顺序之后,就要准备引入了。在挑选的前一天,挑选之旗的旗员便安排车辆,并且进行排列。半夜的时候秀女们纷纷从地安门进入,领到神武门东栅栏。神武门开后,秀女依次下车,车辆便出东华门,从东边兜一圈然后再排到神武门前。而秀女们则由太监带入宫内。
4.秀女入宫之后,则到专门的地点选阅。这个地点经常变动,不过一般都在内廷,如坤宁门。选阅的时候,一般五人一排(有不少例外),而秀女见帝后皆是“立而不跪”。秀女的牌子也叫绿头牌,和引见大臣的膳牌略同。选阅的时候,绿头牌放在御案上,而秀女身上也有一个小木牌作为表示。木牌上写“某某旗某某官某人之女某某氏”,有的时候还要写上“三代”,即祖父、曾祖父的官职与名讳(清代世家联姻,一般都要求写“三代”),而如果这位秀女和后宫某位主位有亲缘,也要标注。若帝后觉得中意的,便将其绿头牌留下,若不中意,则不留。故而称之为“留牌子”和“撂牌子”。
5.如果一个秀女被“撂牌子”了,即表示其有了自由婚嫁的权力,可以返回家中听父母和媒人的安排。有的时候被撂牌子之后,帝后还会给予一些小物品作为赏赐,不过是否有赏赐,以及赏赐的多少跟家世有关,常见的赏赐有绸缎或者饰物等等。
6.如果一个秀女被“留牌子”了,也一样暂时归家,然后定期复选。复选的时候又会有一些人被“撂牌子”,然后再次被“留牌子”的,便会有进一步的安排,有可能被指婚给近支宗室,也有可能成为后宫留在宫廷里。
清初到清中后期八旗秀女参选条件(官职为其生父)
注释
[1]同知,为地方上“府”一级的副手,辅佐知府。为正五品文职。
[2]游击,为地方上的军职,次于参将,为从三品武职。
[3]将军、都统、副都统,皆是直省驻防的职官,根据驻防地点不同,职官数量也不同。如西安驻防有将军1员、副都统2员;察哈尔驻防有都统1员、副都统1员。一般来说,将军、都统、副都统就是各地驻防的一把手以及二把手。驻防将军本为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之后改为从一品。都统为从一品。副都统为正二品。
[4]笔帖式,为八旗各营以及很多部院的下属职官,各旗下的笔帖式每旗数十人,一般为七品至九品乃至无品文或武职。
[5]骁骑校,为八旗骁骑营的职官,各旗下每个佐领设立1员,为正六品武职。
[6]护军和领催,都是八旗结构之下各佐领的兵缺,无品级。各旗人数依照时代的变化不定,仅以康熙时期定制来看,满蒙八旗每佐领下有护军17员,领催6员。是各佐领兵丁之中比较高级的。在其之下还有马甲、步甲等,其子女在清代中后期便不用参加选秀。
光绪朝对于八旗秀女的修改
清代八旗秀女禁例一览(无截止时间条目视为终清一代均为禁例)
注:选秀女的禁例初嘉庆五年的那条之外,其他皆是持续的,如公主之女即是从嘉庆六年直到清末皆为禁例。
关于八旗秀女的指婚
文献上一般记载秀女的结果是“充入后宫”或“指派给予近支宗室”。对于后面这种指婚,很多小说、影视剧都理解为“皇帝选一次之后王爷再选一次”,这是十分错误的。
根据清代制度,皇帝在选秀的时候,要以“念及近亲”的心理,对近支皇族进行指婚。近支皇族,在后来被称为近派宗支或者近支近派,即是跟皇帝血缘最近的宗室。而在选秀指婚问题上,近支宗室指的一般是皇子、皇孙,以及与皇帝同祖父之宗室。如乾隆时期选秀时,乾隆便要求宗人府开列康熙皇帝后裔里适婚宗室,同样是写成绿头牌,如果觉得有秀女合适,便“酌情措配”。而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则依照乾隆皇帝的前例,要求宗人府开列了雍正后裔里的适婚宗室进呈。
当然,一个时间段内近支宗室里的适婚宗室人数一般很多,而能够得到指婚的只是少数,并不是说每一个适婚宗室的婚姻都会由皇帝决定。
内务府秀女(宫女)部分(本文段内“内务府秀女”和“宫女”混用)
写在前面
关于宫女的问题比较复杂。实际上在清人的记录之中,就已经出现了将八旗秀女和内务府秀女混淆的情况,而到了后世的研究时期,这种混淆更加明显,有大而化之的趋势。根据各种资料,我们构成了以下内务府秀女的部分,不过争议之处还是不少的,欢迎讨论。
概述
有鉴于明代臃肿的宫女制度,清代选择了内务府旗人这个来源构建清代宫女制度,上三旗包衣作为皇帝亲领旗的包衣人而服务皇帝(旗主)的家人,也是满洲入关前包衣制度的进一步延续。
清代宫女制度,在拣选方式上面和选八旗秀女基本一样,不过对于父亲职官的限制则几乎没有,这是由于最终选择的目的主要是充任宫女,而并非后宫。不过在宫中工作的宫女,偶尔也会被皇帝宠幸而成为后宫嫔妃,在清代也是有很多例子的,不过跟总数相比,还是极少的情况。
具体流程
1.凡是符合要求的上三旗包衣女子,到了11岁就要上报旗内,在内务府造册备选。
2.到了选秀的时候,由内务府官员负责进行安排,按照顺序进行挑选。
3.安排好后,引入之前的排车同秀女选秀例,皆在神武门。由太监带入宫内。
4.待选的内务府秀女由太监带入宫中之后,便前往专门地点由帝后验看。
5.根据晚清的口述记录,被选中的内务府秀女,便被留在宫中组织培训,训练一些洒扫、针绣,以及各种宫中礼节。
6.根据培训时候的表现,内务府秀女(宫女)可以被分配到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工作。
挑选宫女禁例一览
注:选宫女的禁例皆是持续的,如嬷嬷之女即是从嘉庆五年直到清末皆为禁例。
关于宫女的结果
宫女在宫内的工作是临时性质的,一般来说,满五年、十年,或者年龄到了25岁(雍正之前为30岁)便可进行呈报,经过允许之后便可出宫自行婚配(当然也有在工作时因为笨拙或者疾病而被逐出的)。不过宫女出宫的年龄一般不会熬到25岁,一般20余岁就出宫去了。而有极少部分的宫女,在宫内偶然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便成为了皇帝的低级后宫(常在、答应等),然后慢慢在后宫的等级上攀爬。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如偶尔也有内务府的秀女在选秀的时候或者在宫中做宫女的时候,得到皇帝的安排指婚给某宗室。也有的宫女在年龄满额之后出宫的时候,被皇帝赐婚给旗内大臣的。当然,也有极少数宫女被后宫们信任,常年呆在宫内的。
宫女与“女官”
清代的“女官”和之前的华夏王朝的“女官”有定义上的不同。华夏王朝的“女官”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拥有明确品级和执掌的宫女制度,而清代的“女官”制度则是指皇室举行重大典礼的时候,由内务府列名推荐的外命妇(宗室或者大臣的妻子)进宫作为仪式辅助的临时身份。二者截然不同。
清代宫廷之中的宫女,根据其履历以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具有“理念上的等级”。如老宫女的身份一般要比新近的宫女要高,而帝后跟前的宫女一般要比某洒扫的宫女要高等等,但是清代宫廷并没有形成华夏王朝那种女官的严格等级制度,所以依然是皆以宫女的身份对待的。
顺便补充一下,德龄和容龄似乎是人们脑海中经常出现的“女官”形象,而德龄的各种回忆录更是称自己是“御前女官”、“紫禁城八女官”之一。而事实上,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世俗的称呼,更有可能是德龄自己的“贴金”。德龄和庆王府四格格之类的,只是经常入宫陪伴慈禧太后聊天而已,和宫女、女官都无关。不过清代的僭称在事实上很多,是否有太监或者外国人把德龄僭称为女官而德龄就受之如饴了,也是很有可能的。
关于挑选八旗秀女和内务府秀女的几个注意点:(以下都以定例为准)
1.虽然制度上要求八旗秀女为三年一选,而内务府秀女为一年一选,但是事实上并不如例遵守,特别是内务府秀女。按照清代的制度,每年内务府要造册上报皇帝,征询意见是否晋选,如果得到皇帝的认可,才会进行选秀。
2.八旗秀女经过选秀入宫者,起始封号一般都在“贵人”以上(含贵人),而内务府秀女(宫女)如果得到宠幸成为后宫,一般起始封号一般是“答应”或者“常在”。
3.在顺治、康熙时期,制度未备,所以特例极多,文章仅限于科普,就不一一举例了。
参考文献
(由于这篇文章主要是科普向,所以文章中凡是遇到引用文献的部分我们均用白话文进行表达,实际都是从古文或者其他资料、著作中整理的,为的就是大家方便理解。这里附上一下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钦定内务府则例》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户部》
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史》
章乃炜《清宫述闻》
金易《宫女谈往录》
单士元《关于清宫的秀女和宫女》
王光尧《清代后妃省亲与清宫客房》
杂档类从略
口述历史类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