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作品接近尾声,内心也渐渐激动起来,不忘前世之师,随喜记录一二:
一、内圣:存诚自养,慎独自处
立身自律(敬、静、纯、淡)
原文: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古人修身四项:1、慎重独处,则心胸安然;2、庄严恭敬,则身体强健(仪容整齐严肃内心宁静专一,稳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3、追求仁义则众人爱戴;4、正心诚意,则神灵钦。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为人不可乱动私心杂念。
在静中蓄养一股生意,静极生阳,静是启的准备阶段。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卫,白日下有厉鬼。
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即《大学》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最基本则在于:诚意、正心。
他的功业,不在于他的道德,而在于他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永无止境的洗涤和更新。
二、坚忍:不怨不尤,坚忍自重
快刀斩乱麻容易,抽丝剥茧却艰难。痛之易受在于其明快,痒之难忍在于其迟疑不决。能在富贵中不失其志,在闲散中心有所安,在迟疑不决中不被牵引扰乱,必然是具有相当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
忍是能力,就是说忍,首先是一种很有内在的锋芒的力。忍是一种能力,收敛锋芒,隐藏才能,是那些善于把尖锐的思想感情含蓄起来的人的本领,是他们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条件。
坚忍:“坚”,锐于进,挺而不软弱,“忍”,持之以恒,能屈能伸,不计屈辱。当一个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借此取得休养生息时间,以砺再进。
不能忍受挫折不是害了别人,就是害了自己,不如忍耐性情,从旁慢慢观察胜败,名誉在屈辱中得以显现,德量从隐忍中增大。
三、刚柔:不卑不亢,刚柔并济
原文: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却乎不拔。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强自立做起的,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不惧,坚定不移。办公办事就应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受,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在外享有崇高声名威望。一方面求田问舍,在家内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长久。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
人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怡人的光彩。
以柔克刚,要点在于“克”,柔是刚的手段,以柔为挺,以柔为进,这就是柔的实质。
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
“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老是争强好胜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是观察事情发展而后制之的一种方法。在暗处观察明处,身处变外,以静制动,方可后发制人。
权、财、势大时,容易冲昏头脑,小看对手。作为小人物,对待问题,应多思,慎虑,认真对待。不要以为有把握,或是熟悉了就可以轻视他,问题在未解决之前,即使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也应视为三成、四成的把握来考虑。事情是变化的,人与人,人与事,关系都会转过来。因此,万事小心为上,以柔去达到目的,使你刚挺起来,永处于不败之地。
能战胜自我就叫强(要求自我),力求以气势胜人,就是刚愎(要求他人)。
明知有坑,是拐弯绕行,不是怯懦的落伍。宁可落伍,不可盲从。
刘秀思虑紧密,言语不苟,与人相交也不记小怨。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史书上称赞他为人“谨厚”。
四、廉矩:廉生威,威生力
1、屋漏在下,止之在上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足,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受人尊重。
显赫一时,仍不忘勤俭,居安思危。早起,勤洗脚,似与身体大有裨益。
2、正人正己,以身作则
崇尚节俭是用来培养廉洁之风的,要想学习廉洁正直,必须先知足。
他把功名富贵满不当一回事,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他认为事业的成功是不可捉磨的。属之天命。他说廉矩的道理,不外“致贤”“养民”和“正风气”三端。
在与官员和绅士交往时,即使心里看不起某些人,也不能在语言上、表情上、礼节上表现出来。
五、诡道:趁机而行,因势利导
原文: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之威矣。
衣冠端正,庄严肃穆,人们看见就生敬畏之心,觉得威严持重不猛烈。做事敬业,待人稳健,无形无声中现出崇高难犯的气象,这样,别人自然尊重他的威严。
鉴古而不迷于古,效人而不拘于人,是曾国藩学习和掌握兵法的特点;临事而惧,是他一生言行谨慎的写照;好谋而成,则是他获得“千秋功业”的原因。
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知其雄,守其雌。
在军中不应该有欢欣喜乐的情形,有欢欣喜悦情绪的,不论是高兴还是骄傲轻敌,会在战争中必败无疑。
战略战术核心思想就是要以退为进,不轻易出击,保存实力,后发制人。长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以奇用兵,奇兵的优点是隐藏,出其不意,变幻莫测,但有时也要用正兵,威风凛凛,气吞山河,使敌不敢进犯。
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这才是用兵最高的智慧和最高境界。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世上的事情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情况、形势的变化,及时掌握有利时机,把握主动,灵活应付,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或缺的本领。
在生活中必须处处、时时以应变的心态看待社会、人事,要做好应付变故的思想准备,并机动灵活运用应变之术,以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驾驭时机在许多场合中都是靠装糊涂才会成功的。这种糊涂有进攻型的,也有退却型的,不同的场合要灵活运用,以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六、久战:且挺且韧,久战之道
久战之道,最忌 势(战略大局)穷 力(精力)竭四字。敌人以坚忍的气概拼命抵抗,我也要以坚韧的精神对抗,到最终取胜。力求蓄势蓄力,坚挺取胜。
持久战决定性因素---人
讲求“心战”,首要养吾气:
(1)养吾正气,防其邪气 (2)养吾和气,防其离气(3)练吾胆气,防其恐气(4)严吾刚气,防其娇气
第二是“攻敌心”:
(1)谕义夺心(2)谕威夺气(3)先声夺人(4)挫敌人锐气
1、胜败无常,意志为本
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战而毫无安排算计。
凡是和敌人相持日久,最要戒备的是散漫的打。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让世人轻易看出来,有藐视帝王,退敌三军的气概,却不轻易显示出来。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开始。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在于遭受大难之日,将此先放的实养的灵,如果有活泼泼之胸襟,坦荡荡之意境,那么即使身体有外感,也不至于内伤。
2、蓄养锐气,善于用气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进攻,士气最健旺,第二次进攻,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进攻,士气几乎就衰竭了。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人活着就是一场很艰难的久战,这场久战就是要懂得“夫战,勇气也”的道理,要实时蓄养锐气,善于用气,取得人生久战的胜利。
七、忠疑:守己无求,尽性知命
1、忠而遭疑,古而有之
原文: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
君子讲究的立身之道,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的和谐。确实做到反省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就会心胸宽宏,无畏无惧,更不会羞惭。
2、遭疑被怨,贵在坚挺
3、沉着待机,终能避祸
原文: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而俟命之学,则以淡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对自己所能知道,所能改变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是性。对自己不可知,无法出力的事,听凭上天的安排,就是命。教化别人,礼遇别人,就是性。热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教化别人,别人却不遵从实践;礼遇别人,别人却不回应搭理,这就是命。而对于听天由命的事,则应以淡泊为原则,这样差不多就接近大道了。
《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至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身处被被猜疑,被诬陷的横逆之中,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临,所以能够持久才是最重要的。
八、藏锋:能屈能伸,寂静藏锋
1、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原文:《杨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如危行,伸也。言孙(逊),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逊)以自屈,龙蛇之道也。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嗜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于衷,而取验于颜面。
《杨雄传》中讲,君子遇到圣明的时候就力行其道;遇到政治紊乱、君主无道的时候,就如龙蛇,可屈可伸。比如说保持高洁的操守,就属于伸的一方面。言语谦逊,就是屈的一方面。此诗讲害怕行高于世,必被伤害,所以言语谦逊,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诚恳的心意表现在人的外貌上,古往今来,有道的人,淡雅谦和无不表现出来。我的气色没有变化,是不是欲望没淡化?机心没有消弭?应该在心中猛省,表现在脸面上。
队伍前进时他不争先,后退时也不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威胁。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最佳办法。
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
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说话一样。无论是出世还是未知高位,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切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猜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都有真正用处。
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
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言多招祸,行多有辱。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至大。
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韬晦:你将自己的光芒收敛起来了,置身于暗处,别人注意不到你,自然也不会以你为攻击的目标。你将自己的锋利藏于厚厚的剑鞘之中,不去和别人相击撞,自然不会受到损伤。而你由于保存的实力,伺机出击,却能出敌不意,取得胜利。
官场中人的“韬晦”是人周旋于官场之中,心游离于是非之外,仿佛大火纷飞的战场上的堡垒和掩体,它不是一种生存方式,而是一种生存艺术,它完全符合战争的要义;第一,保护自己,第二,消灭敌人,他在官场上的表现方式是百态纷呈,完全因人因时而异。
城府深严,这是官场中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喜怒不行于色,好恶不出于口,将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深深的包藏起来,使他人无从窥见,这样也就不致授人以柄,这是官场上自我保护的一个基本手段,是“韬晦”的主要表现方式。
身为天下之主,而自己和左右的人都忘记了日期,国家就很危险了。你还是小人物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知道也我也就危险了。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不要表现的自己比君上高明,隐藏自己的智慧,遮蔽自己的能力,才可避免遭到猜忌。
古代大臣中的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3、锋芒太露,招灾惹祸
藏锋是为了出击,如果一味的“藏”也就谈不“锋”了,有藏有露再试锋刃。
厚藏匿锐,身体则如鼎之镇。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遇事三缄其口。
官场上的人应该记住老子的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主静藏锋,不露声色,意适神恬,宁静致远。
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贫穷时能藏宝贵之风,知足常乐,安平乐道,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庄子中指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能够安于时代潮流,因循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
九、盈虚:势不用尽,否极泰来
1、做恶太多,必受惩罚
原文: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
君子只有知道灾祸,知道世上有许多的不吉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过于完美的东西。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要实时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
2、否极泰来,极盛而衰
我们应该敬畏上天,认识天命,可不能埋怨上天,归罪别人,我们用以保养身体,祛除疾病的方法就是靠这个。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每个人境遇的厚与薄,顺与逆都是命中注定,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自作主张。
身危由于势过,祸积起于宠盛。
权势太盛的人大多面临着四种危险:主疑、臣妒、已骄、下谄。
一个人权利的大小是和他树敌的多少,遭妒的强弱成正比的。
权力像一席丰盛的酒宴,吸引了无数的食客,他们为了求得你赏赐他一杯羹,拼命谄媚你,讨好你,同时又偷窃你,瓜分你,掏空你。
权势太盛了,必然不再谦逊,不谦逊,必然会欺慢君上。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权势超过了别人,总是压人一头,必然遭到众人的记恨、反对,专权的时间越久,反对的人则越多,天下的人都反对你,你又行大逆不道之事,又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那些骄傲矜持之人是自满的表现,是空虚的表现,这不是什么好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疑其咎。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
固执己见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情达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
3、盈虚相济,势不用尽
原文: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多享,固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有福分不能尽情享受,有权势也不能用的精光。有福分不过分享用,就是要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银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权势不多使用,少管闲事,少评判是非,没有人感谢你再也没有人怕你,就自然可以长久了。
天地之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十、砺志:明理立德,自强不息
1、道德修养,立志之本
2、读书增识,三砺所需
人是自己观念的产物,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你想到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想到他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也就不会按照成为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要求自己,训练自己。那么他当然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了。
他曾自立课程十二条,还为自己编定了一个自修的课程:读书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分别记录。这些记录共分五类: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
3、受挫不馁,自强不息
长年累月的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然能大有长进,不会停息。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长进。
一个人不可无能,但不可逞能,无能则被人欺负,逞能则伤害自己。
所以我们在自我修炼上求强是可以的,但在逞能斗狠上求强就不行了。
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众或尊严,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是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而且这种征服必然引起他人持久的抵抗。
如果一个人在自修处求强呢?此时你追求的不再是对他人的优越,而是自我超越,也就是不会存在征服或反抗持久的矛盾,因为你征服的是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在不断的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所有的反抗来自于你的内部,是旧我对新我的反抗,这一种反抗有时会刺激你更强烈的征服自我,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光大,你就在征服和反抗中不断前行。
十一:家范:崇俭鄙奢,以和为本
1、严正家规,家兴族旺
八本说:读书以训诂为本,做诗文以声调为本,侍奉长辈以任其欢心为本。修养身心,以戒怒为本。立身以诚信为本,居家以早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一个家庭有信念,有规矩,如做人一样,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严为真爱,溺爱是害
一个人的境遇的厚与薄,顺与利都是命中注定,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自作主张,所以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在高处想到低处,在甜蜜时想到苦时,在兴盛之际想到衰败之际,从一代人想到几代人,由于他对人世间的兴衰沉浮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他才有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才那样小心谨慎,诚惶诚恐,虚心涵涌,由此他才产生一种深刻的乐观主义,才那样勤学苦读,恪尽职守,庄敬日强。
过分溺爱孩子是母亲之大过,不能严于教育子女是母亲之大失。因而中国历来讲“慈母有败子”,大凡有眼力的母亲都是此话之重,严格待儿,严格教子。
你立志做事颇近似于春夏发舒之气,我立志做事,颇近似乎秋冬收敛之气。你以为扩散舒展才会生机旺盛,我认为收敛吝啬才会生机沉厚。
我们的祖父待人接物不论贵贱老少,全是一团和气,唯独对待子孙侄儿则异常严肃,遇到加节时令更是凛然不可侵犯。这大概就是一种收敛之气,目的在于使家中欢乐,不至于恣肆放纵。
3、崇俭鄙奢,治生之道
傲气太盛,说话太多,这两条是历代大夫和官场导致灾祸的原因。
官宦之家,一有钱,二有势,有权有势就少有顾忌,多有优越感。人一旦有了优越感,那灾祸就为期不远了。有了优越感往往不太在意他人,不尊重他人,言谈举止总有不可一世的感觉。时时处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显示高人一等、更胜一筹的做派。久而久之就霸气凌人、盛气凌人、傲气凌人了。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俭之为道,第一要平心忍气,第二要量力举事,第三要节衣缩食。
勤:心勤(深思远计)、身勤、耐烦(思考周密,计划细心,不能怕烦)。
俭:平心忍气(善于忍让省事,平心静气),量力而行(不要因争奢华而借贷办事),生活简朴(甘于衣布吃素)。心俭事俭,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追求奢华。
十二、明强:不逞不妄,自修求强
1、雄才治国,智慧安邦
曾国藩看来,不管是待人以恕,或克己以忍,都不能是柔弱的表现。“倔强”二字不可少。
2、业绩卓著,功勋经世
“懦弱无刚”为大耻。
曾国藩这个深通统治术的人的特点,是外柔内刚,外而恕忍,内而凶狠。
3、处事不乱,不逞一时
孟子的经验和孔子告诉仲由强胜的道理,自身的强胜才可以保持久长。此外斗智斗力的强胜。则有因为强胜而迅速兴旺,也有因强胜而彻底惨败。我们在自己弱的地方,去修正时,求得强胜就好;而在比别人强的地方,谋求更大的强胜就不好。
曾国藩对所认定之事,颇有倔强之劲儿,九牛拉不回,即使皇帝的诏令也敢违抗。在智慧处求强,在自修处求强,这样才能使人坚挺的挺进,他始终主张持之以恒,绝不灰心泄气,绝不娇柔造作,一如既往。然而在功名渐盛、地位渐高的时候,则其势不同,就需要持盈保泰,恬退谦谨了。
做官要讲明强,修养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烦,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明强之法,仍讲究修炼自己,尤其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决不求一时之功,绝不轻举妄动。
十三、英才:知人知事,人才为宝
1、网罗人才,开拓事业
2、任用人才,恰当合理
3、人才为宝,公心举荐
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的爱护人才的做法。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际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十四、勤敬:虚怀若谷,恪尽职守
1、顺应民心,勤敬要务
喜爱一个人,却能知晓他的短处,厌恶一个人却可以看见他的长处,就是“术”最好的解释。
2、虚怀若谷,尽施己职
有宏大的度量,才能稳定、积极、健康的情绪,而情绪的控制,关系到能力的话,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古人修身非常讲究“制怒”“制乐”,慎防喜怒过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感情所左右,是统御者致胜的的“内功”。
3、成大事者,事业为重
崇祯皇帝亡国自尽的原因:《明史》记录
一是客观原因,即“大势已倾,积习难挽”,二是主观原因,即崇祯皇帝“用匪其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刚愎自用,自作聪明,既不知人,又不自知。
十五、廪实:廪实为要,勤俭为本
1、恪守信义,自立自强
2、倡导洋务,谋求富强
十六、峻法:崇法护法,礼义并彰
1、治理天下,法为准则
2、以法治众,依法办事
3、朝纲整肃,吏治清明
执法者,话不要多,感情不要密切。
十七、外王:博采众长,自立自强
1、冷眼看外,内自图强
国家(个人)必须自立自强。装模作样、虚张声势于事无补。而面对危难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气节,面对财物有不贪不爱的清廉操守,是树立威信的根本。
2、师夷长技,兴办洋务
曾国藩在危机意识的基础上,相应的产生了以摆脱危机为宗旨的避害反应和避害价值尺度。反躬自省,面对严酷的现实采取避害措施和挽留危机之方。
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
3、以诚待夷,适得其反
错误地将处理国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忠信笃敬运用于外交事务,幻想西方列强发善心,在对华侵略问题上有所收敛,结果适得其反。
十八、荷道: 精心敬慎,学以致用
读书,是为了做人,而写作是为了表现人。读书,看别人如何做人,写作,则是自己如何做人。
1、肩担道义,士人为本
凡事说某人兼备众人所长,那其实是说他没有一个方面的长处。
2、拜师访友,增进学识
从西汉至清,读书人做学问约有三条途径:一是义理之学,二是考据之学,三是词章之学。
3、学以致用,便是荷道
曾国藩关于“得势”“气盛”“神行”的见解,是他论书法的核心。他主张雄奇之气须藏而不露,“寓沉雄于静穆之中,乃有深味”,达之于笔墨的字,必须抑势掩蔽,锋芒不可太露。
曾国藩于书的艺术观,概括了八句话: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内跌宕,外拙直(内刚外柔,内雄外淡);鹅转颈,屋漏痕。
修身,齐家,八字八本,不忮不求(忮求),是他对自己一生修身齐家经验体会的概括,他的一生继承了他母亲刚强的性格,敢于与困难周旋,有股冲天的倔强劲儿。他总结出评价人物的九大品质特征: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诀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