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尽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意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二十一》,王宝寨老师讲了两个部分的内容:“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的最后一点“耐力”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上面的经文——《学记》之第七部分“教之不刑。”
第一部分的内容归在二十集来写才可完整。“教之不刑”几千年前《学记》就已告诉我们教育存在的弊端,至今犹还存在。
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当今存在违背教育的与《学记》如出一辙的现象并作了分析,使我们今日之教师审之不当,而改之。
二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王老师分析了这段经文写出的教育弊端:1.照本宣科2.一味灌输知识赶进度3.不能因材施教。
三
其实我们当今的教育也存在同样的弊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只按参考书教学,不去研究适合学情的教学比比皆是。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的古诗《静夜思》时,居于这首诗早已耳熟能详,孩子们都会背的情况下,我们没必要反复诵读其诗句,而应该教教孩子们按声调吟诵诗句。或拓展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来读,这样1+X的阅读教学也得心实现。
同时注入配乐吟诵,并在情境稍加提示凡是描写“月亮”这一意象的古诗,都与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关,加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由方。”的孝道教育,如果这样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情趣,指导孩子们做人的道理,那孩子们会不安其学,不乐其学?
如果我们不按学情只是按步就班地按教参学习这首诗,先解释题目,再读诗释意,然后学写生字,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无趣至极。
再如:我们的教师教写生字时,只教先后笔画顺序,或者强调横平竖直,不从字理识字,让孩子们明白造字的方法,孩子们能把生字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永不忘怀吗?识字量会增加吗?
横撇竖捺皆是中华文化,字的写法,字的间接结构,字的来源,还有写字的姿势都是识字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个教育者,可见一味的照本宣科,死教书,教死书,无益也。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应该用心研读教材、教参,研究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甚至超越教材,活学活用,因为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四
我们当代教育同样存在只是灌输知识赶进度的弊端,致使学生一知半解。记问之学,虽终其业,去之必速。
现实生活中,老师们时常生气地诉说学生上课的状态:“你们不知道,眼呆呆的,问也不说,脑子也不转!”
殊不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造成的。是我们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造成的!是我们的课堂让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失去了“贵在有疑”的学习品质。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围绕课后练习题“‘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不去自己讲解,自己侃侃而谈。
如果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作批注,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找到,一定比我们理解还到位。孩子们在批注过程中,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效学习啊!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再看思考练习题二:“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如果我们放手让孩子们作出自己的理解,我相信孩子们定会批出“自由惬意”等词语的,定会说出《祖父的园子》是美好的,定会感到林海音的童年是幸福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在孩子们的手中、脑海、心里永存!
数学课的“满堂灌”、“一言堂”更是不可取的。数学课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更要给孩子们留有思考的空间。我们教师更不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把教课书的知识照搬于白板上,PPT上,学生在讲台下无所事事地看大戏。这样的教学坚决弃之!弃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五
“因材施教”,口号每日喊,可我们教师能做到吗?班里那么多,谁还顾的来?考试在即,谁还有时间?那么多家长,那能面面俱到?我们要的是成绩!
哎,环境使然,教育体制使然,“因材施教”竟是一句空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感受几千年前万师师表孔圣人的“因材施教”的风采吧!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古有孔子,今有郑渊洁。郑渊洁的儿子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在家。因为对电脑十分有兴趣,可通过郑渊洁的正确引导,他的儿子后来在这一领域至少在社会上获得了优质的生存。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总是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很多学生他们就像瓦特、牛顿、爱迪生那样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极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那便是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挥,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而不是用同一的模具造相同的人。
六
改变教育不良方,因材施教是必然。希望我们教师从《学记》这部经典专著中,吸取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共同奋进。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