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去年发布长篇作品的《连载声明》后,有几位简友提醒我每篇的字数问题——我自认为1800字是合适的篇幅,但无论其他连载作者还是读者都觉得长,希望能控制在1000字。
收到评论时我有点惊讶,因为原本想的是每章2000字,以为缩减一下会让大家更满意,没想到还是缩得不够。这个篇幅是按我自己的阅读速度和习惯定的,因为1000字和作文差不了多少,实在不够味,大部分好文章都得1200字以上。而且当初没按连载的方式去写,分割得这么短总怕会有问题——连载作品不管每章字数多少,都要有情节发展或转折。而1000字的篇幅,对我来说可能一个场景描写就用完了——一天的更新让读者就看了个场景,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可因此增加篇幅把读者劝退的话就更过意不去了。
这就涉及到为谁而写的问题。我在《你想成为哪种作者》一文中已经说过写作的动机,而动机不同,写作的受众就不同。网络连载是为网文读者而写,作者一般会根据阅读数据和评论反馈随时变更情节以保持热度。大部分周更美剧也是同一个思路,每集的剧本根据收视率随时改动,甚至角色的命运和演员的去留也交由观众投票决定。这种做法已经生产了大量好作品,可我还是更喜欢网飞那种一次放出一季的豪爽风格。
这种新时代的写作方式我肯定做不来。以前的作家都是写完一部作品才出版,中间没有考虑读者意见的机会——那些经典名著多是如此诞生的,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优秀,并且完全贯彻了作者的想法和思路。至于读者的看法如何,作者书写时大概并不介意,否则《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就不会出现。
如果单纯喜欢看文学作品,那么读经典书目肯定比逛简村的收获更大。不过包括我在内,平台上确实有拿文学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作者(如此自夸请勿见笑,这只是广告)。对这样的作者来说,写作是钟爱的事业,也是自我表达的手段——说到底,还是为自己而写的。
为读者和观众而创作,固然可以诞生优秀作品,但与之相伴的烂作更多,反而会淹没更多的好作品——说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垃圾就是这个意思。好作品的数量未必就比过去少,只是容易被潮水一般的垃圾掩盖,因此良作的比例整体上大大降低。在眼花缭乱的无数作品中,读者不得不浪费更多的精力去试错和寻找好作品,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其实更大了。
此外,要是读者和观众喜欢看什么就给他们喂什么,久而久之会培养出一群欣赏水平日益低下的巨婴,导致市场为了迎合他们进一步粗制滥造,陷入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所以观众们也不要抱怨为什么看不到好作品,毕竟你自己就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
简书不重视长篇连载大家都知道,一来用户都是作者,很少有空看别人的长篇网文;二是网文连载有很多更成熟的平台,所以简书把侧重点放在生活分享方面。我不想在网文平台发表作品,是因为还没到吃不起饭的地步,呕心沥血写出的作品宁肯没收益也不想贱卖,毕竟是以“文学”的自我要求所创作的。何况我为自己而写,也不指望网文读者能喜欢。
以前也看过一些网文,相比之下在简书关注的几位连载作者在文笔和情节上都很不错,也没有太多讨好读者的痕迹。说明这里的作者有水平有想法,而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如果平台能重视一下连载作者的推广和收益,吸引更多有才的作者加入,那就更好了。
说回我自己的连载——毕竟我已经写完第一卷,唯一需要考虑读者意见的地方就是每天的篇幅。如何分割小章节其实是个技术活,就当前的字数分配来看,虽然偶尔有波动,但总体还算合适。如果以后有读者抱怨说每章的内容太少,希望我多发点,那说明我写得确实精彩,让人意犹未尽;要是总遇到嫌我发太多的评论,那肯定是我的作品味同嚼蜡不吸引人——但我也不会很在意,因为首先是为自己而写的嘛,其次是为欣赏自己的读者而写。在所有的读者中,我肯定更偏向那些夸我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近来我确实发现,每天挤出时间读各位简友的文章当真不容易,尤其是日更的友友。因此如果体谅大家的难处,希望点开的读者多少能扫一眼的话,还是字数少一点为妙,同时还能多发几篇,骗骗日更、点赞和钻数,何乐而不为?因此从第五章开始,我尽量把每天的篇幅控制在1200-1600字之间,也算是一个折衷吧。
去年一百多位编剧导演联名抵制郭敬明和于正的事火了一阵,如今偃旗息鼓。那两位的剽窃行径绝对不能容忍,有趣的是这群创作者的联名信中出现了“要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原则”这样表忠心的话,这大概就是为读者和观众而创作的官方说法了。可创作本身既不是为了教育谁也不是为了讨好谁,那只是顺带的事——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创作的第一原则永远都是表达自己。
而我会一直坚持这个原则走下去。当我放弃这个原则的时候,也就等同于放弃了文学本身,那么这样的我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值一看了。
后记:长篇连载已删除,以后将不在简书发布,望各位好友谅解。
下篇
近期认识了一位很有想法的文友,时常就彼此的作品探讨一些技术问题。之前他看了我的《拥抱》,觉得详略安排不妥当,与主线无关的和场景和情节着墨太多,配角描写太多。为了突出主角(卡里略)和主题(卡里略和伊莎贝拉的爱情),应该把无关的东西删掉。而且插叙回忆的写法太乱,应该按顺序从头写到尾。
这篇是我很费心的作品,得到如此评价自然心有不甘,于是和他友好地辩论了一番,详述了这么做的种种理由。我这位文友有一整套写作规范,除了创作之外,他最关心的就是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文学理论,因此看到有悖理论的作品,有点想法也不奇怪。
这次讨论之后我们都想了很多,再次就这个问题探讨时也理解了对方。他自己有几个实验性质的短篇,成功和失败的都有,每一篇都根据他的某个理论所作。其中一篇试图突破规范,发展出新的理论,但从大家的评论来看比较失败,可他同样不愿意删改,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
显然每位作者都不愿意删减作品内容,因为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用意。以读者的眼光或某些规范来评判的话,一些主题之外的内容确实无关紧要。比如我看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的作品就觉得通篇废话,毫无必要的细节描述太多,有水字数的嫌疑(这似乎是日本当代作家的一个通病),可他们肯定会说:这是情怀,你不懂。
当然,成名作家面对编辑的话语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我这样说就太臭屁了。其实无论大作家还是新写手,只要是认真写作的人,看待自己的每个作品都像是亲生的孩子,有谁乐意对自己的孩子动刀子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方面还是应该尊重作者。上篇说到写作的第一原则是表达自己,对此我很坚持——现在不同于纸媒时代,编辑对作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无论什么水平的作者都可以自己经营自己,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当然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因此不需顾虑那么多条条框框,你想怎么写、想写什么都行。
至于如何看待理论规范,是否愿意遵守,也是自己的事,后果一样只能自己承担——在这个空前自由的好时代,你拥有怎么写的自由,读者也有看不看你的作品的自由。如果你违反理论,导致自己的作品狗屁不通的话,读者自然会用脚投票,那你的写作就纯属自嗨了。如果你就满足于此的话也没问题,但既然有志于写作,为何不追求进步呢?
理论规范这种东西,更多地是为读者而存在,让作者尽量以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比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文中不能随意混用的规范就是为了防止读者被绕晕,当然是应该遵守的。还有一些规范是为了保持行文逻辑,如果违规,读起来就会有难以自洽的怪异感,也是该遵守的。但如果作者把控力够高,能在不理会规范的情况下让读者看明白,而且不会有怪异感,那么遵不遵守就无所谓了。
所以我坚持认为,作者为自己而写,并对自己负责,想怎么写都行。你想让读者看明白就尽量遵守规范,不遵守也能做到的话自然也没问题。如果压根不在意读者,那就更没关系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么多理论,是从零摸索的,现在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无意中遵守了很多规范——有一些是写作过程中思考所得,也有一些是原先读过的很多作品给了我范例,让我知道怎么写可以,怎么写不合适。
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天赋秉异的人(特德·姜那种才是),但我记性好,善于模仿学习,读过的每个作品都成了自己的营养,里面的各种范式、技巧都能信手拈来,甚至稍加改进为己所用;缺点就是我只善于模仿,很难想出全新的写法。有时以为某个点子是我独创的,但过后才想起来,这其实是很久前看过的某个作品的写法。我写作时既是在计算,也是在感觉,但从没有在理论方面认真思考过。
不过我很幸运地遇见了这位朋友,他的很多想法都给了我启发,我也打算试着按他的新理论去创作下一篇作品。但说到《拥抱》,我还是坚持己见——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而是我长篇作品的外传短篇,因此情节的详略设置要考虑长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我希望读者看完《最后的神祇第一卷》之后,能回头去这篇《拥抱》里找找彩蛋,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更不用说除了爱情之外,我想在这篇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其实还有很多。
至于其采用的插叙回忆写法,其实是模仿自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虽然技巧和立意上跟人家的名篇差太远,但每段回忆都有其触发机制,打乱的记忆顺序也是有道理的,并非随意瞎写,如果读太快就很难体会里面的用心。
因此不管被如何评论,我还是会以自己的想法为优先——我当然希望能更上一层楼,也应该尽可能遵循理论规范,但不会拘泥于此。写作首先是自嗨,但也不只是自嗨,我也想被更多的读者所看到和理解,自然会适当考虑读者的感受,不过也只能是“适当”而已。
正因为作者为自己而写,每个人的作品才有其独到之处,才能在众多读者中吸引一批特定的粉丝——粉丝不在多,在理解自己。不同风格特点的作者肯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没关系,文学的世界如此之大,容得下各种见解。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正因为大家有如此之多的想法和多姿多彩的作品,文学才有永不褪色的魅力。每个作者自然也该在自己的想法和特点上深潜钻研,不断积累进步,才可能有所成就。
愿每位文友都能坚持自己,写有所成。
后记:时常有素不相识的简友请我指点作品,可我只是作者不是老师,自己的创作都挤不出时间,实在力有不逮,更没有指点别人的资格。这一系列关于写作的杂文只是在大方向上给大家一个澄清和参考,同时充个日更凑数。具体技术上的问题还请向专业老师寻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