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按这种说法,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五年时间就可以成为我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工作一辈子,也很难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为什么?
难道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忽悠人的?当然不是,这是被无数成功人士所证明的,可以自己去网上看。首先,一万小时是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最少时间,不代表每个人努力一万小时都能成为大师,也就是说,哪怕天资再好,也需要至少一万个小时,如果我们天资一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其次,仅仅花费一万小时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要在一万小时之前加上一些限定条件。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工作时间大概在三十年以上,就算三十年,那加起来也超过了六万个小时,所以在工作上,时间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前面说的第二个原因。我们要去寻找时间之外所欠缺的。
先来复习一下复利公式:
(1+r)n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n=10000,那么只要r>0,这个结果总归会非常大,每个人的r不同,代表天资不同,但这个不重要,关键是要让它大于0。
这就是积累的效应。工作中之所以做不到一万小时定律,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没有发挥积累的效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做着同一件事,r永远等于0,甚至小于0,这怎么可能变得卓越非凡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工作只是谋生手段,是为了赚钱。工作只是把自己的时间交给老板,为老板打工,这怎么会有提高和进步呢。正确的做法是在赚钱的同时为自己工作,积累自己的工作技能,利用工作的一切机会帮助自己成长,这样一方面赚钱了,另一方面自己成长了,这就是笑来老师说的一份时间办了两件事。
这个道理估计很多人也知道,但怎么做到呢。先来看积累中的“积”,即聚集。我们每个工作的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在工作中到底有意识地聚集了什么。
有意识地收集工作中用到的素材。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好,下次需要了,可以直接拿来用,不要每次都去找了,遇到新的直接添加到你自己的资料库里。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大脑。积累你的资料库。
有意识地收集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不管是自己犯的还是别人犯的,马上把它记下来,是什么错误,为什么犯,下次怎么避免。记下错误可以让我们绕开很多大坑。建立你的错误库。
有意识地收集工作中的经验。某件事做得很漂亮,得到大家认可,把它提炼总结下来,形成可以通用的经验,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积累你的经验库。
有意识地收集工作中的工具。不管在哪儿,只要碰到好用的工具,把它收集起来,可以是一套方法,一个软件,一套调查表,甚至只是一个函数或者公式,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积累你的工具库。
当然,光把这些东西整理好,存起来,是没有用的,不但要”积”在电脑里,更要”积”在脑子里,至少要知道什么东西我已经”积”在那里了,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它。
所谓“累”,就是要把“积”的东西不但记住,更重要的是要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变成你的知识树上的一片叶子、一根树枝,甚至一个树干。怎么才能做到呢?一方面,可以时不时地复习我们建立的各种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用,在使用中加深印象,真正刻在脑子里,挂到你自己的树上。还要多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才可能真正地体系化。有点像画画,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先不要急,可以东一笔,西一笔,比较随意地画,等积累多了,原来画的东西会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积累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走1+r+r+r+r+……这样的路,这样就是每天很努力,但因为没有系统化,进步就会比较慢,形成不了复利效应,要这样(1+r)*(1+r)*(1+r)*(1+r)……迈出的每一步都奠定了下一步的基础。
当然,积累的效果不会像上面这个公式一样,每一步都有可以量化的进步,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成长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已经坚定了积累的信念,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退却。
汪国真说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句话套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我们既然选择了成长,选择了活在未来,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