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年末,我机缘巧合的加入到由梁晓玲老师带领的心灵探索之旅。一共七天,每天都有不同体验与感受,非常感谢船长(梁晓玲老师很喜欢别人称呼她为船长,她也把这七天的课程,称为心灵探索的航行)的引领,让我又一次的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会把这七天的感受,细细道来,让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体验与成长。
第一天,梁晓玲船长的课程是自我概念,课程原文如下:
自我概念:心理画像带你重新认知自己
先说一个小故事,有一群房客觉得大楼的电梯有点慢,所以特别的恼火,因此投诉到物业,而物业经过检查之后,发现电梯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异常,如果只是为了提高电梯的速度的话,费用会特别的高,所以这个问题就被卡住了。有一天,一个物业员工发现大家在焦急的等待电梯,这位员工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不是电梯太慢,而是大家在等电梯的时候,太无聊了,无事可做。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每层的电梯旁边安装了一面镜子,于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消除了大家的抱怨。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问题有时候比答案重要,当明确了真正的问题是乘客的等待体验不佳时,解决的方法就从如何让电梯变快,变成了如何改善等待的体验。听完这个故事,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有时候问题比答案重要,如果连问题都没有找对,那么我们找到的解决方法可能根本就不对症。只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才能走出负面情绪的黑森林,奔向心灵的自由和光明。愿景固然很美好,但是却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去行动。
自我画像,不是真的让你去画一张图像,而是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用“我是——的人”来造句,至少造句20句以上,画像的句子最好不要用名词,要用动词和形容词。比如,我是一个老师。这句话就不要写了。而是要写: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超过20句也不算多,最好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多越好。在写的时候,你也可以倾吐一下当下的内心感受,如焦虑的,压抑的,还是抑郁的。这也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疗愈方式。(情绪日记)
首先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情绪认知理论。也就是事实、情绪、看待事实的想法。故事中的电梯运行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事实,当然乘客焦虑的情绪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乘客在等待电梯时,内心感到无聊不耐烦的想法,导致他们认为电梯运行速度过慢,而要求物业提速。所以消除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对症下药就行了,也就是让乘客在等待电梯的时候,不再感到无聊。那么在电梯旁边放一面镜子,乘客就可以在等电梯时,去整理一下自己的衣冠与容貌,尤其是女生在补妆的时候,或许还希望电梯来得慢一点呢!总结一句话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想法,会导致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那么改变想法就是我们情绪反应的关键。
其次是自我画像,即自我评价。把你认为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给写下来。越具体越好,不要写什么我是一个教师这样的语句,因为教师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职业称呼。这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分析不出来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加入动词或者形容词。比如,我是一个小学教师,每天教小学生语文,叫他们识字,他们真的很调皮哈!这样就把一个每天与孩子相处的形象给描述出来了。你可以把自己正向的一面,骄傲的、自豪的方面,写出来。比如,我是一个工作认真仔细的人,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很有责任感。同样也可以把自己负向的一面,如焦虑、抑郁的感受,写出来。比如,我是一个多愁善感,很容易悲伤的人;我是一个脾气直爽,一言不合就会发怒的人。这个自我画像,可以是你的工作描述,也可以是家庭生活的,社交也是很重要的,还有自己性格特质一定要描写出来,包括自己在应对各种情绪反应时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天,船长的课程是别人眼里的自己。
乔哈里视窗:在四个象限里遇到未见的自己
自我认识分为生理认知,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血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是通过仪器就可以立刻知道的。但是关于我们的体态容貌的评价,就不那么的稳定了,比如,我们曾经可能经受过一些情感方面的伤害,导致我们感觉自己长得不好看,体型很差,实际上,真实的情况也并非如此。还有我们的心理认知,还有社会关系的认知,那就更会受到我们主观认知的影响,导致差异巨大。比如有小伙伴说:在别人眼中,自己好像是天天无忧无虑的,积极开朗,幸福愉快。但是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越来越固化,内心失落茫然,整天强颜欢笑。还有的小伙伴说:自己对家人无微不至,全心全意的付出,但好像家人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付出的自己,经常忽视自己。从这些案例看出,我们的自我认识和周围人对你的认识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困惑,这除了不同评价视角的差异带来的困惑之外,还有自我攻击导致的内心负面情绪,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好,哪哪都不是。比如有人会说:自己学什么都学不好,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但是就是没有毅力和动力,我就是一个差劲的人。更有些人对于外界的评价会异常的敏感,焦点始终聚集在外人怎么样看待自己的,特别容易被外界的看法所打击到,导致自己的不自信和封闭。
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工具叫做“乔哈里视窗”,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盲点区(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未知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这四个区域并非绝对的割裂,区域之间的转化,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效果。当你把隐藏区的东西放到开放区时,你的自我也就被打开了。而你的未知区被开发出来后,也就是你的潜力被开发出来了,这就是你自我突破的开始。用乔哈里视窗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丰富的自己,当你把隐藏区的东西放到开放区,放得越多也是你自我袒露的程度越开放。你也可以请你的好朋友,或者真诚的愿意给你评价的人,给你一个他们眼中的你,把他们的评价放到开放区和盲点区里,把评价中让你感到意外的内容自然放到盲点区,你认可的内容放到开放区。请尽量多找几个人给自己做反馈,包括曾经收到的评价也是可以的。要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盲点区的信息可能与公开区的信息,或者隐藏区的信息,存在着鲜明的冲突。当这些信息令你感觉到疑惑的时候,不要急于给自己贴标签,要更多的静心去体会其中的差异。完成了这几步任务后,你就能去思考和发现未知区,探索未知的自己。这也是我们巨大的成长空间。
乔哈里视窗,主要是用在交流沟通中的,开放区(公开)也就是彼此都知道的事情。比如,天气、八卦新闻,这都属于打开话题的开场白。而隐藏区是自己知道的,包括自己的看法与感受,这些都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秘密,当你把这些秘密与人分享时,这就变成了“自我袒露”,是加深彼此了解的程度,两个人的情感链接也因此更深厚。同样,当你自我袒露之后,如果两个人的交往是良好的、平等的,那么对方也会开始吐露自己内心的秘密,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对等原则”。而对方的“自我袒露”就是盲点区,是对方知道,而你不知道的内容。
个人的亲身经历,曾经有新同事入职,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由我带他进行入职培训,他一开始就说觉得与我有缘,就吧啦吧啦的把自己之前的工作情况,还有生活状态说了一大通,而我当时也回应了他,做了很详细的自我介绍。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隐藏区的袒露,产生的情感链接。之前我也做过类似的带新员工入职的工作,一般都是简单的做一下介绍之后,由对方提问我来回答,而在这次经历中,我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通的情景,真的是实属罕见。由此可见,“自我袒露”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回到用乔哈里视窗来进行自我认知,首先是开放区,也就是我展示出的外在形象,得到他人认可,用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人设。比如,有一些的人设是客观存在的,如性别、年龄、容貌等。而隐藏区就是我刻意隐藏起来的,一些不想为人知的东西。比如,作为一个直男,一定是会把自己内心的软弱给隐藏起来。这个隐藏的部分,非常适用第一天课程中的:“我是……”句型来造句,把自己隐藏的那一面,真实的呈现出了,去勇敢的面对与接纳。这是我们觉知与接纳自我的关键。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自我压抑或是逃避的结果,而解决之道就是面对和接受,并且认可自己。那么盲点区就是自己不经意间或者习以为常的言行举止给别人的感观与印象,而你自己却不在意,甚至是不清楚不知道的。而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盲点区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人对你的评价,有时候是我们自我改变的起点。“噢!原来我的这个行为在别人眼里是不那么友好的,那我下次一定要改变一下,让自己的举止更加的得体!”所以去找自己的好友闺蜜,请他(她)们对你做出一些评价,看看哪些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并且记录下来,放在盲点区,提醒自己时时的做出改善。但是,对于对方给出的评价,你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客观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什么就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就是什么都不行,或者说有些东西就是自己坚持的目标,是自己为之努力与付出的,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放弃了。这会导致你新的负面情绪产生,反而不利于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常见的就是减肥这件事,当你自己下定决心要减肥时,朋友说了一句:“目前你的身材要去减肥干嘛,现在的这个样子,就很好看啊!”结果你就茫然失措,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减肥了哈!
最后,未知区。这个在自我认识中,其实就是突破自己的界限,去尝试新的事物,去探索自己的潜力,不要去借口:我不行的,不会的,我做不来的……。努力大胆的去走出这第一步,把自己放在未知区域中,让自己实现零的突破,哪怕是自己真的做得不好,但是只要你去做了,就是战胜了旧有的自我,实现了进步与跨越。就像我自己,曾经在学校里,作文成绩真的很糟糕的,标准的学渣,但在开通简书开始写作之后,从一开始的无从下笔,到现在能够提笔就写,这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突破,不但在半年的时间里,写了十几万字,还收获了不少赞哈!所以未知区是我们进步和精进自我的一个重要区域,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够在自己的未知区域里,打开自己的潜力,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和更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