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的一天,这一天过的很长。做了很多的事情。有时候,从外面回到家的感觉真的很棒,那种熟悉的安全感,让自己可以瞬间放松,一个生活了10几年的地方,一群从小在身边的人,这怎么能让自己不感受到一些舒服呢。但,也许也正是这种舒服,会让自己有很多的惰性。
最近每天都在公众号更新一篇文章,美乐爱觉伙伴们写的文章让我收到很多的启发和启示。这些日常的小事,就组成了我们整个的生命和生活。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用这样的方式书写下来,就看见自己生命的轨迹。
回到家,有时候是需要一点自我管理的能力,坚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发布公众号的文章。这是最近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情,每天发布一篇,将小伙伴们写的文章记录下来,这些日常的观察对我,对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人的行为模式、言语模式是一样的,很多人过的生活状态也是一样的,或许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包括我自己。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容易去开启一个新的自己,但是在原有的环境和人事物中会很难让自己有所突破。
回到家,母亲来跟我聊天。一开始,我提醒自己,要非暴力沟通,要知道自己的言语,去换种方式沟通。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又不知道不觉得又回到原来的模式。
母亲在讲她的,我在表达我的看法。一开始的时候,我还知道我要认真倾听母亲语言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后来,又不自主的开始做出自己的评论和建议。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想到这一点,我又重新调整自己,并尝试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倾听母亲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甚至直接说出,妈妈,其实你是希望我们感受到你的辛苦,了解你们的难处,是吗?然后母亲,停了一下。
如果是以前,我或许会说,妈妈,你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我已经知道了。你不用总是重复讲。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自己拒绝倾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到后来,知道自己要去观察和理解母亲表达的背后真正的需求,我开始可以去倾听。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回到家的这一天,有两件事,让我观察到,事实上,母亲不会直接表达她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件事,早晨的时候,我打算下去运动,换了一条运动裤,裤子的裤子很长,也很大。走出房间门,母亲就开始说,你怎么那么随意,裤子那么大,还穿着干嘛,工作了,不能给自己买一条好点的裤子吗。我在洗手间,听到母亲的话,话差点要说出口,及时收了回来。我在想,母亲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她希望,我换一条裤子,这样下去运动的时候就不会很麻烦,她不想我受到伤害。
于是,我回到房间,换了一身的衣服,然后走到母亲面前说,妈妈,我换了裤子了。
第二件事,中午煮饭吃。妹妹把大前天的油豆腐也煮热了一起吃。妹妹想着没有坏,没有关系。母亲看见了,说,放了那么久的菜,还煮来吃做什么。要省钱也不是省这一点。我听完之后,轻声跟妹妹说,其实,母亲想表达的是,她不想我们还吃这些剩菜,吃坏了肚子,也不健康。要是以前,我们会觉得很烦,煮个菜吃都要被嫌弃。哈哈。
很多的时候都会这样,我们总是以抱怨、不满的情绪去指责和批评家里人的一些行为,而不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交流很困难。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4种选择。
1.认为自己犯了错。这时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2.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
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我看中信任和接纳。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做到第3和第4点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很强的觉察力。
卡尔.罗杰斯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都好为人师,要不就是去给别人提建议,要不就是跟他人讲述自己的困境。
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接纳。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与讲故事相比,更容易得他们所期待的联系。
因为我们不知道每个人在讲话时背后真正的需要和感受。
通过书写,观察自己的美乐爱觉日志,我们就知道自己生活在哪,思考在哪。
所以,很感恩,美乐爱觉小班,感恩每一个小伙伴,可以敞开自己,观察自己,分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