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和最深刻的自我连接。
回家的日常,就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而这过去的尺度可以从奶奶来到我家这段时间、到我刚出生的时候,再远到上一辈人的年轻生活。然后发现多多少少能映射到当下的我。为现在的行事方式找到原因,关于成长环境;为现在的行为找到轨迹,关于家族遗传。也许谈论的是最琐碎的家长里短,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深深印刻在思维深处的行事准则。
不愿意逃离出自己的舒适区。爸爸是个勤快人,也是个思维上的懒人,不愿意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付出,却可以为伸手就可以做到的事累坏了身子。过往这样的事情太多,听妈妈最常抱怨的也是这一点。但目前影响未来生活最深远的一点是,爸爸不学车,虽然十多年前就觉得这事儿很容易。那么等到他退休之后,不爱呆在家里的他行动就非常受限,不下棋不读书看报,那喝酒打麻将就会常常做,影响身体状况那便是自然地。更甚的是,不会开车,近则少了带妈妈去周边自驾游的可能性,远则未来到了城市里出行也非常受限。虽然学会开车有诸多好处,但爸爸的一句我就是个懒人、我对开车实在不感兴趣,他都这么说了,担心他安全的家人当然就顺着他的意思。是啊,这让我想起了别人评价我固执这一点时的模样。倒是没有伤害别人,但确实不是一个进步的体现。
对贷事情是这样佛系态度,那么对待不受控的人态度便是我不恩惠于别人,别人也不必恩赏于我。这样的人是给别人自私冷漠的感觉。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是觉得内省不愿意麻烦别人,并且做到有原则。但也许这种原则,会导致过于追求公平和和谐,而损失了效率。在赡养奶奶这一点上,爸爸他们一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分担,不起冲突,实在是一种和谐家庭的典范,但是深究奶奶生活的质量。她原本是有可能不瘫的,也可以和周围人合理表达她的需求,然后减少自己的身体痛苦,也从长远的角度减少带给儿女的麻烦,但是她碍于自尊或者一种心理的平衡,没有这么做,于是未来长期的生活将在安逸又痛苦中度过。我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种心理,看似两方互不相欠,缺失也不会必然相连。对于一个由温情构建的人际关系体系来讲,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更重要的是人生中将会缺少很多重要的朋友,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讲了对待事情的态度,也讲了对待人的态度,那我对待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这种遗传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妈妈这边。妈妈讲到,姥姥虽然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人,但绝对算得上一个智慧的老人,喜欢学习新知,喜欢和别人聊一些大事儿,会讲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话,对待自己,不愿意在矛盾中委屈自己,和别人起矛盾的时候,要不然全盘交给对方,要不然就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如果平和谈判还好,不愿意为了争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从性格来讲,从姥姥到妈妈,都是温柔的外表,中性思维的内心,妈妈还说她的姊妹们都是这种类型。殊不知,她的女儿也是这样的人。差异,不过是有些地方强化了,有些地方弱化了。我是喜欢这种状态的,很多时候中性给人一种融合感、也能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但也要深刻地意识到,选择了融合,便会少了一些极致时刻。目前的我距离达到完美的中心,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果能够做到自己所思所想和行动的一致表达,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我相信是有光芒的。与此同时,妈妈担心我的一点是家族中记忆力不好、有抑郁倾向这一点会遗传在我的身上,那我能改变的这一世就是积极读书学习,走遍天涯海角、连接他人、连接时代,忘记那些忧愁,乐观面对未知。吸收知识的同时,要时刻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呀。
以上,是家族基因带给我的,当然也是浸润在老爸老妈这个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一些习惯。那属于我自己的特性,也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则是压抑内心,不表达、不洒脱、不顾及别人这一点。一直以来,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妈妈开明的教育方式,让我对于自己压抑欲望这一点缺少源头认知,所以只能理解为天生如此,基因突变。妈妈回溯这原因,她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回归到我小时候太爱哭,却得不到有效满足这一点吧。
总之,我认为原生家庭带给我一些不可磨灭的基因特质,但自我探索、自我纠正的路是不可以停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