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今年寒假提前安排,这几天,我闲来无事,追了一部剧——《山海情》。这部电视剧是由黄轩、张嘉益等实力演员演绎的脱贫攻坚励志片。影片取材于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西海固是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西吉、海源、固原、彭阳和隆德等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那里常年干旱,雨水奇缺,风沙满天,水苦难饮,极不利于人生存。国家扶贫政策出台后,福建和西海固组成帮扶组。刚刚农校毕业,出生于涌泉村的马得福是扶贫干部之一。
根据西海固的地域特点,当地政府采用吊庄移民这一策略,鼓励涌泉村的村民走出大山,另辟新天地,重建新家园。所谓吊庄移民,就是初期保留原有村庄里的房屋及耕地,两头有家,来去自由。等条件成熟以后,实现整体搬迁。
涌泉村要搬往几千公里外的银川附近的平原地带——玉泉营。但是玉泉营并不是初具规模,理想中的宜居地。那里除了山不再高外,环境恶劣程度与玉泉营相差无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能咬人,风吹石头蹦。这也是初到玉泉营的几户代表义无反顾返回的原因。
涌泉村的老一辈扎根于此,他们有足够的家园情节不愿离开,但年轻人不甘固守清贫,他们想走出大山。扶贫干部马得福的弟弟马得保带领自己的小伙伴和逃婚的李水花,跑了一天,找到了修铁路运材料的一节火车。他们以为找到了通往外界的通道,兴奋地坐在火车上预想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和西安泡馍的美味,但被追上来的马得福强行赶回村。逃婚的水花与马得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被父亲一个水窖一头驴许配给另一个男人——安永富。
扶贫先扶技。福建农业大学教授凌一农带着他的技术和团队来到玉泉营。他研发的菇草种植技术给当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菇草根系发达,易成活,不但可以固沙保水,还可以打碎做蘑菇培养基,解决了菇木矛盾问题。他号召村民在庭院里种蘑菇,发展庭院经济。但建菇棚需要2000元,这一数字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他们不懂技术,思想保守,不敢随意投资。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第一个响应政策的是马得保。他在外打工几年,稍有积蓄。凌教授亲自上阵,从培养基到撒菌种,他亲力亲为。喜人的双孢菇铺满菇架,凌教授和得保一起采收,并拉往市场售卖。马得堡收获了第一桶金。
其他村民见到实效,纷纷建棚种菇。但是种销矛盾的出现让投入没有受益的村民如坐针毡。凌教授为了帮助菇民致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手把手教技术,跑千里找销路,贴钱补菇农,与不良商家开战,他天南地北跑市场,把蘑菇换成钞票。扶贫若如此,脱贫就不再是口号。
涌泉村村民思想保守,小心谨慎。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丝毫不比任何人差。读一读这些名字:涌泉村、马喊水、马得福、马得保、马得花、李水花,水旺、水娃、水水、安永富、李大有。
涌泉村村民物质贫乏,但他们精神富有。他们淳朴善良,真诚负责,吃苦耐劳,坚韧担当。外出打工的白麦苗为了其他几个姐妹不被裁掉,带领大家加班加点苦练技术。工厂失火时,她冒死抢救工厂物资。马得保不远千里,吃尽苦头寻找无意间走失的表弟尕娃。李水花丈夫意外残疾,水花不离不弃,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马得福身为扶贫干部,跑断腿,磨破嘴,一心为公,尽心尽力。贫困在它们身上流露,人性的真善美也在她们身上演绎。
困难,汗水,不言放弃,种葡萄,建酒厂,20多年的坚持让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玉泉营变成了塞上江南。
老一代涌泉村人看到希望,观念改变,整体搬迁。年轻一代的涌泉村人敢干实干,日月换新天。
没有什么比汗水更能解释成功,没有什么比努力更能实现向往。自古就是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流的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