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直解:一位青年樵夫,迷恋汉江上一位美女,苦于追求维艰,感伤不已,再三咏叹,就产生了这首诗。全诗三章,每章的咏叹结尾是一样的,是主歌加副歌的形式。
周南·汉广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一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有乔木的“南”,不泛指南方,特指“周南”之南部,即江汉一带。乔,高也。休,形义如“人依木曰休”,本义也是一人在一树下休息。一个字画面就出来了。
大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巨大的树荫,一种是无论多高都坚守苗条。《汉广》中的“乔木”属于后一种,长得虽高,但不适合在下面乘凉休息,尤其是炎夏中午日当头,所以说“不可休思”。本诗中所有的“思”,都是虚词,可等同于《楚辞》中的“兮”。这个起兴,似有预示结局的意味。
游,即游泳。是不是有点让人惊讶?古代的女子,特别是诗中的女子,不都常是凭窗叹息,举止如弱柳扶风。可是,《汉广》中的这位女主角,把她想象成河神也不过分。我们先得了解一下“汉水”,单看诗题就很有意味——“汉广”含义重在“广”。汉水,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头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蜿蜒1577公里,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何其“广”也!
“不可求思”,就是心中“女神”很难接近,极难求娶。意境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有人把“游女”译成“乘船游玩的女子”,想是混淆了在水里行动的“游”与游玩之意的“遊”,因为汉字简化后,这两个字合并为一个“游”字了。查了多个版本的《诗经》,在《汉广》中都用的是“游”而不是“遊”。
我们搬出曹植的《洛神赋》来看神女之“游”——
曹植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经通谷,上景山(今偃师县南)。时夕阳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让人在满是杜蘅草的岸边喂马,自己则在阳林中散步。他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不觉“精移神骇”,思绪纷飞。俯仰之间,“睹一丽人,于岩之畔。”这就是岩间洛神!
以下,是曹植为洛神的文字造像: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我试着意译一下:
神姿翩然若惊鸿,委婉摇曳若游龙。容光比秋菊还光耀,风采比春风劲松还丰荣。若隐若现如轻云遮月,飘摇浮动若回旋之风舞雪。远望皎皎如日生于朝霞中。近观明洁灼亮如出水芙蓉。丰盈又纤健,身形恰好合度。
接下来,是肖像细节: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注释:延、秀,均指长。颈,脖子前部。项,脖子后部。皓,洁白。泽,润肤的油脂。铅华,粉。古烧铅成粉,故称铅华。御,用。联娟,微曲貌。靥(yè),酒窝。辅,面颊。承权,在颧骨之下。权,颧骨。瓌,同“瑰”。绰,绰约、美好。媚,妩媚和顺,形容语辞得体可人。
接下来,是服饰细节: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注释:骨像,骨格形貌。应图,与画中人相当。珥,珠玉耳饰。此作佩戴解。瑶、碧,均为美玉。华琚,刻有花纹的佩玉。践,穿、着。远游,鞋名。文履,饰有花纹图案的鞋。曳,拖。雾绡,薄如雾的绡。裾,裙边。
接下来,是动态细节: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注释:芳蔼,香气。踟蹰,徘徊,徜徉。隅,角。采旄(máo),彩旗。采,同“彩”。旄,旗竿上旄牛尾饰物,此处指旗。桂旗,桂木做旗竿的旗。攘,此指挽袖伸出。神浒,神所游之水边。湍濑,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
意译:
隐隐散发幽兰之清香,于山边款步徜徉。此时忽然飘摇飞举,遨游又嬉戏。左倚彩旄之旗,右有桂木华旗之荫蔽。挽袖伸腕于水边泽畔,立于急流中之石上,把玄芝神草采撷。
如果,《汉广》中的青年男子见到的是这样一位如洛神一般的美丽女子,也就难怪他“重章叠咏”再三感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广,水面宽阔;永,水流之远;“泳”好理解,就是“游泳”;方,是木筏,也称为“排”,“排”有画面感。汉水,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一条大江波浪宽,还多峡谷险滩。想要游到江中去追“女神”,实在太难了。想要小小木排江中游,但巍巍青山两岸走,恐怕“女神”没追到,“方”已变成一根根“圆木”了。
但青年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知道不可求,但还是不肯轻易放手。他就这样可望而不可即地不断咏叹着。
二章“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翘,特出、向上、高出;错薪,薪炭林交错丛生之杂木;刈,砍割;楚,就是黄荆条,为上好木柴,烧起来最耐火。言,古口语,自我的代称。
二章前两句用比喻手法,杂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柴火,我只砍“楚”。正可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由于这比喻的表达太形象和贴切了,所以后来就产生了一个有故事的词语——“翘楚”,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二章后两句“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秣,本义是饲马的草料,这里作动词,指喂马。这一章开始典型地体现着《诗经》“发乎情止乎礼”的中庸风范。青年樵夫可能知道自己和“女神”终不能在一起了,于是就想着那我就把马喂好,把我这优秀樵夫砍下来“翘楚”捆好,让马儿驮去送给女神做一份贺礼吧!即使得不到理想中的“游女”,我也要体现一位纯正樵夫的自我修养。
然而,他终不能释怀,依然咏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真是爱的伤感、爱得深沉。这情感美丽、动人,让人内心无比温柔!不由让我想起艾青的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三章“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只换了两个字,“楚”换“蒌”,即蒌蒿;“马”换“驹”。意思相仿。主歌重复第二章的场景和感叹。副歌依然叠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反复咏唱的感觉与精妙在于,能使求而不得、爱而不得的情感连绵延宕,慢慢吟咏,慢慢体味,缓缓表达,诗的情感体验就是在一咏三叹中渐渐完成,这感觉就像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似乎这种克制的爱恋,有神奇的感染力量,在前面提到的《洛神赋》中也有相似的意境。
赋中的“我”(抒情主人公)对洛神一见钟情,心旌摇曳不安。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注释: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要,同“邀”,约请。信修,确实美好。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诗,善于言辞。抗,举起。琼珶(dì),美玉。和,应答。潜渊,深渊,洛神所居之地。期,会。眷眷,依恋貌。款实,诚实。斯灵,此神。我欺,即欺我。
没有合适的媒人说情,就借助微波传递心意。解玉佩发出邀请。嗟叹佳人实在美好,明礼又言语如诗,她举琼玉作答,指深水为期。“我”有眷眷之诚意,又恐被女神欺骗。这里有一个典故,见《文选》李善注引《神仙传》:“切仙一出,游于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交甫即郑交甫。
因有郑交甫曾遭神女背信之事,“我”心中生出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态度庄严,气定神宁,以礼义强行自无约束。可见,“礼”真是一道君子的自持防线。
《毛诗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因“嗟叹”“永歌”的情感充满张力,又因在“发乎情止乎礼”的克制中产生出浓郁的修养魅力,所以,让人为《周南·汉广》而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