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面临着选择。
社交、健康、学业三个领域下面可以划分出多个细小的项目。作为学生的我,我有时候就会面对着:该不该出去聚餐,这样能增进同学友谊?该不该去报社团,这样能增加自己的软实力?该不该去和老师套近乎?
但是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即使在这24小时中,人也不可能每时每刻拼尽全力,因为我们需要吃饭,睡觉,交通,还有自我补偿的休息娱乐时间。
所以,选择在生活中变得如此棘手。有一句话叫,如何过一天便如何过一生。
我曾经非常苦恼,觉得自己太宅了,没有广泛的社交倾向,这样会不会让自己没有足够的软实力? 但是最近我反复思考,和过去所阅读的知识还有我所敬仰的人的文章中的精粹相融合之后,我的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无悔于自己现在的选择。
我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分到两个容器中,一个叫必须要做的事情,一个叫做了更好的事情。打个比方,学业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加入社团是做了更好的事情。因为如果我的学业糟的一塌糊涂,那么即使我在社团上花上多少时间、精力,对于我学生的身份,我是失职的。学业就像是1,而加入社团则是跟在后面的0,我得先有一个1,增加后续的0才有意义,否则只是无谓地去加0而没有收获一样。
学业和社团的问题还是很好判断优先级的,但是有其他一些选择项就变得模糊暧昧了起来。比如,我应该在假日看小说、和同学一起购物还是欣赏一部电影?这时候,就该加入另一个前提:目标意识。
在我的管理学类课程中,虽然对我现在没有实践的可能,但是我的教授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决策。我的教授说:一切行动都要为目标服务。在分析一个公司的时候,架构一个公司的时候,首先应当确定公司的价值、理念、目标、愿景等看起来非常虚无缥缈的事情。但是正是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让公司的行动有了方向,有了持续性。所以在决策的时候,CEO不是看哪个行动增加利润最多,而是哪个行动能让公司更靠近它的目标?
推理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在决策的时候,不应该被一些事情的附加价值所迷惑。聚个餐能增进同学友谊,但是这又如何呢?我今年的目标是增进友谊吗?聚餐真的能增进友谊吗?会不会只是一个骗自己的借口?用着这种非正即否的判断方式,我就不会被自己骗到了。
正如我在奶牛Denny的文章中看到的判断方法,如果我一生的目标是活捉林志玲,那么晚睡能帮我活捉林志玲吗?不会,那么我就不去做。就是要像计算机一样黑白分明,我们才能不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因为任由大脑的话,我们很可能用自己的感性先下结论,然后用理性为自己找理由,陷入自我实现的泥沼而已。
我的本科目标非常明确,所以我要以这个目标为先。我要分清楚必要的事情和做了更好的事情。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我每天的生活会变得毫无变通之处。实际上,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缓冲区,只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几次的打破规则并不会让千里堤坝溃于一旦。
在该原谅自己的时候,原谅自己。在该忘怀的时候,让自己忘怀。该专心的时候,去专心。
天下已无新鲜事,一切的道理已经被说了千百遍,就差我们用时间去践行了。
相信自己的理论的话,就去践行,就去实现。错了,我能调整自己的理论,让它更加准确;对了,我就给自己点个赞!自己的理论就像船的龙骨,它将伴你走过千山万水,你需要去加固它,维护它。以世界为海,为自己扬帆,所谓人生,就是一场冒险,由冒险家自己决定去哪里。
在看的书: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Clayton M. Christe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