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图片来自网络
一种最常见的成瘾物——钱。
想要,正常。危险的是失控。
这里特指这种——#校园贷死灰复燃#
对于网贷,国家也在加强整治措施。
明令禁止校园贷,审查经营资质,央视3.15晚会曝光……
而就在前几天,校园贷款被曝暗中卷土重来,很快登上热搜。
为何屡禁不止?都说是钱闹的,但我今天更想来谈谈“瘾”。
前者难得,后者难戒。
说起来,还真有点像……嗯,赌博。
尽管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尽管十赌九输的道理世人皆知,尽管有过太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
但赌,从来都堵不住。
更像是套路。
《活着》里有过淋漓尽致的展现。
地主少爷福贵,是怎么一步步输光家产的?
瞧好庄家龙二的眼神。
您来了,他明眸善睐,谦恭热情:
套路贷也是:
您犹豫了,他以退为进,好言相劝,眼里都是关怀的光芒:
套路贷也是:
等到该收网了,他把脸一翻,觑起鹰狼之眼:
套路贷也是:
同样是欲望陷阱,同样有人前赴后继地毁掉人生。
福贵听了一愣:“光了,什么光了?”
记住这一愣。
最最恐怖的赌徒心态,原来早已藏在每句“小赌怡情”的背后——
是“一定能赢”?
不。
是他们觉得自己输得起。
赌博押注过去,借贷掏空未来。
一旦失败,解决不了赌瘾的赌徒与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者,也共享着同一个专业术语:上岸。
悲剧的起点,也几乎雷同。
借贷者知道会有利息,知道会有风险,但总有一种诱惑让他们觉得:
“我还得起。”
“我怎么可能掉进海里?”
以下是没“上岸”的孩子,留下的最后的话。
“一步错,步步错,我的心已承受不住。”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范泽一留遗书溺亡
因一笔1500元的“以贷还贷”,最终欠款高达13万元,并以每天2000元的利息增长。
“多活了这么久,不如早点上路。”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大四男生隋某
临走前,父母已帮隋某还了十多万元。
“我应该是一个如此洒脱之人,我对不起所有人,爸妈,对不起,我是自愿的,不怪任何人,我希望我永远都是善良的,包括我的灵魂。”
——21岁西安女生冯杰
因4000元贷款陷入“以贷还贷”,最终总还款额高达17万元。而在她走后的半年里,父母仍在频繁被电话催债。
校园贷、砍头息、高利贷、714高炮、裸条……
网络贷款,总是刷新着各类负面消息,乃至自杀、犯罪的恶性事件。
惨剧,已经太多。
套路,从没变过。
明摆着的陷阱,怎么还会有人愿意踩进去?
他们成为犯罪者眼中的肥羊,原因无非三个。
1.经济能力差:尚未参与工作,存在信贷服务的需求。
2.消费能力强:年轻人群体环境催生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产生提前消费的需求。
3.违法者最看重的原因:学生的父母有一定的偿还能力。
对,最可怜的还是父母。真正被害惨的是那些“托底”的父母们。
每一次校园贷又出事,除了谴责,除了提醒,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声音:
别误会,我不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套话。
我还是想多问一句:押注未来的勇气,是谁给他们的?
回想以前的香港电影,有不少关于高利贷的戏码。
走投无路的,想要借钱回本翻身;投机倒把的,想要借钱跻身上流。
换而言之是一种人:我不服,我想赢。
而现在,恰恰相反。
什么人会借高利贷?
几年前一部日剧大火,《暗金丑岛君》。
题材生猛干脆:高利贷要债。
恐吓、殴打、绑架、逼良为娼……一出出残忍凶狠的戏码,对应着如今的网贷乱象。
如果只是传播“高利贷是绝对危险”的普法作品,我根本没有提它的必要。
它是要借讨债者之眼,去看那些负债者的人生。
还是那个问题:明知道危险,为什么觉得自己能够应对?
原因无他,瘾。
准确地说,对堕落上瘾。
被梦想抛弃,混迹在社会边缘的落魄漫画家,借钱为了吃喝玩乐;不被社会认同,又在色情场所花光积蓄的无业者,借钱为了博红颜一笑。
尤其是最后这种:名校毕业,大公司上班,光鲜亮丽的时尚OL,借钱大手大脚购物、旅游,为了在同事圈子中,用消费满足虚荣。
或许他们身上的特征,与大部分校园贷受害者,没什么区别:
没有长远计划,却有恐惧感;没有上进心,却渴望认同感。
怎么办?
恰好眼前五颜六色的世界,没有办法改变,却有太多办法逃避:数码产品、名牌服装、美容护肤、旅行度假、健身娱乐……
只要你消费,钱就快速制造快乐。
所以,没钱了要不要借?
中国年轻人大喊一声:“借!”
2019年年初,汇丰银行公布一项数据,中国90后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提前消费”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根据融360公布的数据:90后借款人,使用消费贷款的第一原因,是日常生活消费(占比达到50.17%);第三名,则是用于偿还其他欠款(占比达到29.6%)。
也就是所谓的“以贷养贷”。
另外,有超过64%的90后贷款人在4个以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在超过20个平台借贷的,高达9.6%。
敢借钱,敢花钱。
随便刷刷微博、朋友圈你就会发现,这一届的90后,穷出了新境界。
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是非常穷的“隐形贫困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外表光鲜亮丽,工作多年却个人资产为负的“新穷人”;有钱很敢花,没钱也敢大手大脚的“暴花户”……
最荒唐的是,负债的,优哉游哉地透支明天。
最着急的,反而是放债的。
互联网大佬们急疯了!
虽然也怕你还不了,但他们更怕你借不到。
以往,是钱难找。
现在,钱是争着抢着想往你的口袋里钻。
“额度”不请自来。
现实比电视剧荒唐多了。
电视剧里,借钱要在大佬面前苦苦哀求;现实中则有无数的推送、电话、短信,送钱上门。
这钱,你要不要借?
电视剧里,高利贷大佬,还需要反复打量你,看你还不还得了钱;现实中,只要你填写个人信息,上传身份证正反两面。
这钱,你要不要借?
无论是购物、金融、旅游、外卖、出行、点评、二手交易,甚至是修图app,你都能看到这样“温馨的提示”:
你,缺钱花吗?
点进去。
为了让你借到钱,商家煞费苦心,各路优惠政策怕你不来:额度高、限时免息、审核简单、一键放款。
有一次点了份黄焖鸡,确认付款后,一个弹窗让几十万元的信贷额度从天而降。
类似下图:
最高20万额度触手可得,真的要离开吗?
继打车、外卖、共享经济之后,互联网大佬们已经开始加时赛:网贷。
他们纷纷在各种为年轻人提供的商品、服务的旁边,挂上了各有优惠的网贷通道。
一场狩猎竞赛,正在合法捕获着年轻人高涨的消费欲望。
关于“钱”,资本将始终运行着一个冰冷的逻辑——
“更少的钱”,总是等待着被“更多的钱”围剿。
无论口袋里还剩多少。
无论这钱是今天的,还是明天的。
去年,李易峰有部口碑不错的电影《动物世界》。
但你也许不知道,《动物世界》的原版《赌博默示录》,其实有着一个更大的脑洞。
直中要害。
在轮船上的赌博游戏中,主角开司失败,身负巨债的他成为奴隶,被囚禁于城市地底深处的地下工程。
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超负荷的重活。
休息,连床都没有的集中营式宿舍。
吃?
就长这个德行。
同时,在这地下世界,有一种名为“百利卡”的货币作为工资发放。
“上面的人”打开一扇生门:攒够足够薪水,偿还债务,就能重见天日。
除此之外,还有“福利”。
每逢工资发放日,平日里凶神恶煞的压迫者们,统一地换上了一副笑脸,将名为“特别招待”的货物大方呈上:啤酒、烤串、零食……
只不过,要用薪水来换。
他们也懂,用明天的自由交换。
换吗?
开司忍了,咽着口水躲在一角。
工头语重心长,好言相劝:“小伙子,慢慢来,第一瓶啤酒我请你。”
一口冰啤下肚,嗝,工作的疲劳一扫而光,这才是“活在当下”啊!
看眼四周,大家明明都在享受,我干吗憋着?
要不再来一瓶?要不再添个零食?吃饼干的话,不如吃一份烤串?
即使钱不够也没有关系。
工头帮你解决,不过就是收点利息嘛。
自由的承诺,从未改变。
但有成功的吗?
一个都没有。
在一次次的洗脑与引诱中,比起明天的自由,“奴隶们”更渴望得到眼前的惬意。
工作中奉献的痛苦与煎熬,只剩下一种存在的意义。
想到这些,我总会想到那些号召年轻人“精致在当下”的声音。
“年轻人,一定要活得精致。”
于是认真挑剔地用。
“房子是租的,生活是自己的。”
于是一心一意地花。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于是说走就走地玩。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于是借。
而当他们打开手机,在所有的购买按键旁,都写着一行小字:“缺钱吗?我借你。”
用消费缓解焦虑的同时,贫穷累积着新的焦虑。
确实,活在当下了。
因为明天已经被掏空了。
我并不全盘否定网络贷款。
它有好处:方便快捷、不用欠熟人人情……
但你千万不能低估贷款平台献媚一般的虚伪引诱。
在借款前,绝不能只看平台的条款,要先把这些读三遍:
部分网贷平台服务,即便利息符合国家规定,但也存在“砍头息”“高额逾期费”等高额还款陷阱。
当欠款逾期,网贷平台会将你的信息转交第三方催收平台,对你及你的亲朋好友进行暴力催收。
催收人员或会以恐吓的方式,胁迫你“以贷养贷”偿还欠款,属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欠款骗取学生的财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目前网贷已经逐步对接银行征信系统,你的每笔欠款、逾期行为,都将在你的个人征信记录中留下痕迹。
最重要的是,记住,借,是一定要还的。
用你愿意的方式,或最不愿意的方式。
在所有商家带着微笑与“额度”向你走来时,你还要多问自己一句:
“你大胆预支明天将要付出的努力,是用来解决今天的困难,还是用来沉沦今天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