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读第三章的第三天,第一天读完后,笔记完全理不出头绪,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读懂。昨天虽然写了一篇关于“直觉”笔记,说实话并没有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只是机械得顺着文章思路挑了几条重点。今天“意象和情趣”这部分的时候忽然开窍了,这种顿悟的感觉真好。合上书,已经可以理出自己的思路了。
我们和诗人看世界有什么不同?
从表面看,似乎我们所有人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实际上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格情趣成正比,深人见物深,浅人见物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 ,对于常人则永远这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诗人会营造诗的意境,这便是差距,意境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事物的直觉差异,也说就灵感;另一方面就是情趣差异,是你付于事物的情感和情趣。
朱先生说凡是诗必”见“到一种意境,先生在这里用了个”见“字,我们不妨把”见“理解为“观察到事物并表现出来”。我们平日所见的对象是生糙零乱的,经过“见”这一过程才使事物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这个过程是一个创创的过程。
比如同样是山,陶渊明的“见”是悠然见南山;杜甫则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姜夔是“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他们都“见”到了山的美。表面上景都是山,实际上却倾注了不同的情趣。因此就有了不一样的诗境。
同样的意象(景),不同的情趣,创造不同的诗境
意象是由直觉来而,情趣跟什么有关?
情趣跟人的性格、经历,心情等等相关。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景,会生出不同的情趣;同样的人,不同的时间看同样的景,会生出不同的情趣。今天你心情好,听见鸟鸣,你可能会觉得鸟在唱歌;今天你心情沮丧,听见鸟鸣,你可能会觉得鸟在吵闹。
情趣是什么?
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人的感情和对物的意态会互相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情与物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起,挺着雄伟和身躯,俯看一切。
这种现象,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把你的感情注入到了具体事物上
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是否发生移情及移情深浅程度随人随时随境而异。
欣赏大自然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大地山河及风云星斗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感情、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的结果。
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
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哈哈,为了好理解,我把这种对事物的移情当作事情的拟人化。比如:
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来”,“弄”等等,这都是诗文的精彩所在,也是移情的实例。
移情作用可以当成是内在的情趣和外来的意象时常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即我们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其实不单是诗,艺术都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互不分离。
此外,写诗和读诗一样,都要见到诗境。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读诗要看到意象,品到内在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