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问我归何处
阅读,是一种寻觅,寻觅“月影松间飘,清泉石上流。”的韵致;阅读,是一种聆听,聆听“丹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而写作,则是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享受人生的旷达潇洒,咀嚼生活的伟大平凡;追求庄子的超脱,陶潜的隐逸;岳飞的壮怀,路遥的奋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澄清平静的心,在幽香淡远的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永不言弃……
一 慧眼识文掘特色(备课)
一篇好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经典的文章,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和高尚的人对话。而教师就是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就是把学生引向睿智和高尚的航灯。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首先要掘出文本特色,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用欣赏的眼光去感悟文本,这是写作的第一块基石。
1、 注重文本理清线索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始终体现读写结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精心审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然后从习作的重点和写作的新要求入手,调整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也就是把习作中将要用到的表达方法、立意方法、选材方法,通过阅读教学逐一渗透给学生,其实文本是最好的数学例题,是基本方法的最好解释。
每组教材的文本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本单元的习作要求,都是用不同的方法诠释本单元的写作重点,我们要利用好文本这个宝贵的财富,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同步起来。其实从阅读本单元的文本开始,习作指导也随之开始。
如五年级的六单元的习作要求提示是:世上最爱你的人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
剖析习作要求,使我们明确本单元要求我们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以此增加彼此的理解,表达父母的深爱。
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侧重引导学生怎样理解父爱?怎样表达父母的深爱。
在这组教材中,《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要挖掘父亲的真爱在哪里?那是一种怎样的真爱?这种爱给你带来哪些思考与感念?用这样的三个问题理解文本内涵,减缓习作坡度。用这样的三个问题可以代讲《慈母情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要挖掘你怎样理解文中父亲的爱?这是一种别样的、深远的爱。侧重对爱的理解上。
掘深了这种培养中的父爱,便也读懂了《学会看病》中的母爱。
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文本,减轻了备课和指导的负担,使阅读和写作如一条小溪中的流水,携手相牵,向前奔流。
2、 横向比较择优感悟
文本有各自的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下功夫讲好文章各自的特色,还要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弄清本组文本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文本带来的丰厚资源,为习作备下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都是表达父爱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父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这份父爱,是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一种热烈的、奔放的父爱,是一种直接的伟大、直接的无私;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中的父爱是生活中的平静的,自然的父爱,这种爱是父亲用一种责任诠释着含蓄的、深远的父爱。是间接地理解中体会到的。两种爱都是伟大的父爱,但却是用不同的情境表现出来的。
然后再引导学生将《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两篇文章进行横向比较,感悟两位母亲的真爱表达有何异同。进而使学生以情感为线索,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使学生对父母亲的爱有了一个横向拓展,为习作的选材和抒情拓宽了思路。
二真情回放撼心海(授课)
教师经历了周密的备课之后,便是授课的实际操作。这种操作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学流程,而是生活的一种真实的表演。这种表演不仅是再现文中的人物,更是升华文中的情感,并且使这种情感撼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将文本的真情回放是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过好抒发情感这一关。
1、 抓住描写掘真情
文本中情感表达有的是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的,有的是通过直接抒情的方法表达情感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描写和直接抒情的部分,由读懂到品味,由品味到欣赏,由欣赏到拓展,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提高阅读品味,增加知识内涵。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要引导学生精品这样一段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在这里父爱是通过作者对父亲的心里、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体现出来的。文本中像这样的描写还有多处,但每一处情感表达的深度是不同的,但父爱是唯一的线索。在这里要针对文本本身再度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深悟情感表达的多元化,真正做到“掘”。
此外,本文中关于儿子的一些描写,教师同样要下功夫引导欣赏挖掘,也许认为儿子不是文中的主角,没有必要深究,但恰恰相反,这才是面对习作做的一次调整。
因为习作要求写“我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我是文中的第一配角,而这个配角的情感是辅助主情感的抒发的,可以深化主情感,并使原始情感升华,使情感基调着色,所以不仅要讲,而且一定要讲深刻,讲精湛。只有将这部分情感处理好,才能将习作中的真情实感落到实处。
2、 精湛语言动真情
文本中的精妙语言,会给读者带来感性的欣赏,经过思考,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感悟。但感悟依然是文章情感的皮表,真情才是文章的心脏,这颗心隐在情感的背后,要靠外在因素方能一触即发,而这外在因素便是课上教师精湛的语言。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很简单的一句心里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掘出真情哪?可以这样引导:儿子在等着我,是父亲心中唯一的念头,为什么是唯一的念头?儿子在什么情况下等着我?
此时教师可用这样的精妙语言来引导:儿子被废墟掩埋,生死未卜,父亲知道儿子是在生命的崖边焦急地等待,儿子是在绝望中等待,没有一位父亲能忍受孩子在绝望中期待的眼神,没有一位活着的父亲能接受他的亲孩子落难。此时能填补父亲思绪的只有救出自己的孩子。
一段焦虑的心里描写经这样点拨之后,会使学生透过文本寻找那颗真正的心,这颗心便是学生在习作中,拓展思路,使其不为抒情而抒情,使其在习作中有自己的情感个性,也使学生的真情有自己的舒展空间。这种个性的情感才是真情的真正释放,也为习作中的“理解父爱”做好了铺垫。
三 生活回归成佳作(选材)
当代教育专家韩冬曾经百感交集的呼唤“学生的习作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其实学生的习作就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手亲切抚摸自己的心灵,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的习作指导并不难,就是让学生联播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实情。
1. 生活回归要真实
学生的习作难,难在他们的生活是无米之炊。教师就是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巧妇,经营生活的有米之炊。其实写作就是给自己真实的生活愠色,就是给自己的情感升温。
鲁迅曾经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由此看来,只有真实的习作,才是未来有生命力的习作。教师把握了真实,就是握住了小学生习作指导的命脉。
还以六单元的习作为例,要写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首先要回归自己真实的生活,孩子每天都和父母在一起,期间的经历千丝万缕,教师该怎样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材料,这是习作指导必须要过的选材关。
结合本单元的文本,我们知道表达父母的深爱,有两个层面,一是父母亲给孩子的直接的真爱,一是孩子在理解父母亲之后所体会到的真爱,这样为学生理清回归的路线,学生就可以顺利的回归,就可以在逝去的生活中,小心翼翼地寻觅,总会找到适合习作的素材,此时教师要把好“真实”关。
2、 情感回归要真切
文章中的情感就是茶余饭后,对着夕阳慢品香茗,欣赏云卷云舒,它是文章的味道。怎样使学生的习作有味道,让人荡气回肠,久久不忘。那就是情感要真切。
学生在选材的同时,就要提醒学生,在这件事情中,你动过真情吗?你动过怎样的真情?如果这件事情是编造的,那种情感也是附在文章表面的娓娓动听,如果是真实的,那情感中会透着生活本身的朴实素美。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把选材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联通起来,把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评价移动起来,广开言路,拓宽思路,把学生情感的坐标定在“真切”上。
“情感回归要真切”仍属于选材的范畴。如果学生在情感表达上觉得空泛,要随时更换材料。生活中的真事不一定都能动荡你的心灵,动荡心灵的不一定都能很好地抒发真情,因此在指导选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最有感觉 ”的材料来写。
把真实的事例和真切的情感结合起来,横向定标选择材料,是学生迈向佳作的一个台阶,有了这样的一个台阶,会成就两种习作,一种是真实的语言铺叙的朴实真切的情感,一种是真实的语言升华的真切情感。也就是语言积累少的学生能有一篇朴实感人的文章,语言积累多的学生就会有一篇真切动人的文章。
四语言锤炼再升华
经过训练的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含情默默,有的气宇轩昂。不论哪种风格的行文语言,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加工打磨,才能使真切的情感顺利升华。
1、 让情感进入角色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成功地叙述一件事情并不是问题,给文章注入情感,让习作有丰富的内涵,是教师指导习作要迈好的第二个台阶。
就六单元的文章来说,怎样表达父母亲的真爱,怎样理解父母亲的真爱,从表达方法上还是要回到本单元的文本之中,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真爱,可以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真爱,也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表达真爱。那么怎样描写?怎样直抒胸臆?此时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巧设多个情境,把孩子这个小演员带入角色之中,让他们用流着父母鲜血的心去感受父母亲的真爱,让他们像演员体验生活那样,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重新播放真实的生活。这样文中的细节描写关便顺利通过。
另外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进入不同的生活情境,去把握父母各自不同的脉搏,因此赞美父母真爱的情感便风味独到,各有千秋。
2、 让语言提升品味
习作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是否能真情流淌,则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种情感,有的是语言朴实,但是太生活;有的是刻意打磨,但是太华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尺度,既不让学生的语言落入俗套,也不让他们的语言好高骛远。
如六单元的习作,学生在描写事情经过的时候,要写好生活的本然,只要没有明显的口头语言就行。在抒情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再现的生活场景,抒发自己真正的“理解”的情感,要把理解放在首位,写得入情入理。如果文中的情感只有那些高度的、空泛的赞美,表面上看,仿佛在读者的心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但仔细品味起来,那种高远的赞美反而冲淡了生活本身的纯美。
语言是习作的外衣,无需华丽,只需得体;语言是习作的品味,无需张扬,但求含蓄。这些语言丽质,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要随见随讲,提高语言品味应在所有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如一名导游,语言特色就是风景区中一个具有独特风光的景点,教师要逐一指点给学生看,才能在不断的认知中,拓宽视野,提升语言品味。
如果说阅读是蓝天,写作是大海,那么蓝天总在沧海横流,大海终在蓝天的怀抱,它们天光云影,携手同游,永远不离不弃。
阅读是流淌的山泉,写作的源头就在深邃的、阅读的山里。
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寻觅、聆听,才能在习作中欣赏、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