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读过悲惨世界的原著,许多年前因为迷恋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的时候也曾试图去看过悲惨世界的音乐剧,结果一开头发现一个一个人站在话筒面前唱歌,有点接受不了这种风格,于是便作罢。
这次电影版放出之后,我先是在电脑上认真看了一遍。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把音乐剧的各个版本看了一遍,昨天又去电影院支持了一遍,期间10周年的音乐更是听了不下数十遍。总的来说,轮唱功,10周年版本无可望其项背者,但电影版本却也有不可替代之处,因为其为电影,许多情绪和人物内心的挣扎,并不完全依赖唱功,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可表现之,另外电影版的配角的唱功与演出都极其出彩,与音乐剧版风格不同,可以一试。
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就从我个人而言,为什么对其爱不释手,要是让我说说悲惨世界到底好看在哪儿?我想了想,不知道应该怎么组织语言,大概就这么几点。
一,冲突和矛盾。没有冲突的剧是平淡的,悲惨世界绝对不属于此列。从小处说,冉阿让渴求自由与沙威执法必严始终在冲突,贯穿始终。冉阿让出狱时的暴戾以及对社会的仇视与感化于主教的慈善与宽恕的内心的冲突。芳汀对柯赛特的爱于对自身尊严的矛盾。冉阿让对柯赛特的爱与柯赛特对马吕斯的爱的矛盾,冉阿让对柯赛特无私的爱和自私的爱之间的冲突。往大了说,有志富二代们与固化的王朝之间的冲突,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每一次表现,也都是电影每一次撞击自己心灵的时刻。
二,人物。芳汀的悲剧源于自己的选择,但当你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时候,依然不能不为之动容。沙威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执著,你从一开始对他的恨,到慢慢地了解他,到慢慢地原谅他,当他纵身一跃,化为塞纳河的一朵浪花时,恨已无从谈起。安卓拉一心献于革命,抛弃了本属于自己的富足生活,起义时,身先士卒,并没有让群众代替自己上前,当起义失败时,一死而已,毅然决然。主教在全剧中都是光明的代表,他不可思议的善,引领出了冉阿让心中的人性,这被引领出的人性,不断在冉阿让日后的苦难中帮助冉阿让做出选择,免于精神的痛苦。至于冉阿让,他的行为我们都能理解,但谁能做到。
三,音乐。毋庸置疑,音乐是全剧中最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每一首曲子每一句歌词都是经典。再多的语言也不及亲耳听一遍。说一些我喜欢的曲子吧,链接全是10周年版本音乐剧的。
- On Parole/The Bishop
- Who Am I? - The Trial
- Confrontation
- Castle on a Cloud
- Stars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