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插队那会儿,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地稻田水沟里还有不少鱼虾、田螺、泥鳅等小鲜。
到田里干农活时,我们也学社员的祥,腰上总绑着一个小竹篓,随手将水田中摸到的田螺、魚虾等放入篓中,回家当下饭菜。
有一个夏日的黄昏,一位男同学吃完晚饭到村庄边的公路上散步,一只足有一斤重的甲鱼,从洞中爬出来在公路上乘凉,天上掉“馅饼”,为这位男同学第二天的餐桌上,添了一道清蒸甲魚,让我羨慕了好几天,都去“守株待兔”。
每逢休息日,我们就会找一段水沟,舀干沟中的水,在烂泥中摸鱼虾挖田螺,每一次都不会空手而归。
最让我难忘的是夏日的夜晚,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田间穿行,满天的星星眨着眼晴,像和地球上的人们在交流感情,蛙群在齐声协力的呼叫,稻田里的泥鳅也不甘寂寞爬出洞来乘凉。
这时我和一群社员,腰挂小鱼篓,左手举着点燃松烟的铁丝篓子,右手拿着特制的泥鳅钳,穿梭在田间捉泥鳅。田间灯火闪烁,人影晃动;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交织成一曲动听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别有情趣。天上的月光洒在松软的田埂上,与地上松烟的火光交相辉映,田野显得格外清幽;阵阵晚风吹过,带来一股股泥土的清香。
我们借着松烟的火光,把一条条鲜活的泥鳅,夹入竹篓中,几个小时下来,收获非常丰厚.回到家,我把泥鳅交给我的女友,她将泥鳅和豆腐一起煮,菜名叫“草船借箭”,那个鲜味,至今难忘。
有诗为证:
鹧鸪天-照泥鳅
夏夜田间老少忙,松柴点亮晚风凉。
远山不离烟云色,流水时闻菡稻香。
邀月早,引星长,泥鳅入篓有鲜尝。
明朝做道时新菜,借箭船儿宴女郎。
后来因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大量使用,不要说鱼虾田螺,连蚂蟥都灭绝了,后来的人再也无法领略夏夜田间照泥鳅的韵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