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北方生活了30年的地道济南人,梭子蟹吃的不少,省内的日照、烟台、威海、青岛都是沿海城市,离济南也不远,螃蟹是我的最爱,大闸蟹却从未吃过,中秋节家里亲戚送了一张闸蟹兑换券,圆了我吃一次大闸蟹的梦想,第一次吃大闸蟹的人,想记录一下这次吃大闸蟹的感受。
凡事都要工具
拆箱的闸蟹比想象中的小很多,价值1000元的闸蟹,4只公蟹,4只母蟹,居然只有杯盖这么大,还真是贵,比梭子蟹贵太多了,不过,价格贵也有价格贵的道理,例如,提供工具。
抖音上常看到有人分享吃螃蟹的技巧,又是剪刀又是小勺的,对于市场暴力吃螃蟹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太麻烦了,心里市场嘀咕:什么家庭呀,吃个螃蟹这么费劲儿呀,家里有矿啊!后来才知道,原来买闸蟹送工具,一把剪刀,一个长柄勺,一个吃蟹肉用的小棍。
刚开始觉得这东西真是鸡肋,直接吃的了,后来发现,直接吃还真不行,大闸蟹的壳子比梭子蟹要硬好多,特别是蟹钳和蟹腿,这小的螃蟹,不用工具,咬不动不说,咬下来也没有多少肉可以吃了,反而是用剪刀把蟹腿和蟹钳剪下来,用工具吃起来方便。
工具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刚刚进分公司的时候,每天被各种表格折磨的焦头烂额,做一个报表少则半小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些人就能够学习SQL,制作报表的小程序,把自己从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工具和没有工具的差距有多少,就是一个小时做表和10秒钟出报表之间的区别。
无论是普通人的工作还是各种大佬的成功秘笈,说白了,不过是拥有了比别人更高效的工具而已,有时候这些工具是可见的,就像报表工具和吃螃蟹的剪刀和勺子,有些确实看不到的,例如查理芒格所说的“思维模型”。灵活的运用工具,才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凡事都有次序
以前吃螃蟹总是随心情,想吃黄的时候先吃黄,想吃肉的先吃蟹腿,这次寄来的大闸蟹,里面有详细的说明书:
第一步:用剪刀剪掉蟹腿和蟹钳。
第二步:将蟹肠去掉。
第三步:揭开蟹盖,用小勺把蟹盖中间呈三角锥形的蟹胃部分舀出来丢弃。
第四步:蟹身先用剪刀将多余的蟹肺和蟹嘴剪掉。
第五步:用勺柄将蟹身中间一个呈六角形的蟹心丢弃。
第六步:将蟹身掰成两瓣,此时可见呈丝状的蟹肉,只要顺着蟹脚去撕,就可以将蟹肉拆出来。
第七步:用剪刀将蟹腿剪成三段,最末一段蟹脚尖可充当工具。
第八步:先用蟹脚尖细的一头把蟹腿中段的肉捅出来;蟹腿前段的肉则是用蟹脚尖粗的那一头捅出来。
第九步:将蟹钳分为三段,前两段都可将蟹壳直接剪开,用勺舀出肉。
第十步:用手往反方向掰开两只钳腿,钳壳完整的分开了,剪开钳子两边,就可以挑出肉来享用。
还记得以前经常听人说,西餐总是能够详细的把步骤写出来,例如:10分钟后取出加2G食盐,而中餐总是模糊的表达,例如:取盐少许,至肉质松软。这也是为什么西式快餐可以广泛在世界流行的原因,肯德基、麦当劳都可以在世界各地迅速开分店,壮大规模,中餐馆却很难做到这种规模效应,菜好吃不好吃,完全取决于大厨的厨艺和临场发挥。这种标准化的流程,不仅仅体现在西餐中,同样体现在工作中,麦当劳的工作流程成为很多公司的学习样本,流程化的最大优点是不再依赖于某个个体的能力,可以迅速复制,这个岗位就容易变得不再稀缺了。
凡事必有道理
这么多步骤又是丢掉蟹心,又是扔掉蟹肠的,为什么这些部位不能吃呢?
蟹肠积聚重金属,吃多了容易中毒,所以要丢掉;蟹心极寒,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可能会闹肚子;蟹腿放到最后吃,因为大闸蟹凉了,蟹腿位置的肉就与蟹壳分离了,更容易取出。
流程的设计和关键步骤的设定都有内在的道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话都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反复验证过的,同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凡事想要创新的,按照前人的方法来就好,凡事必有道理。
第一次吃大闸蟹的人,领悟出的道理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