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接几个女生的时候,问她们学校中饭怎么样?回答竟然是“不够吃”。其他同学通常会从家里额外带些东西,而她们的寄宿妈妈没有给她们带。那早餐呢,早餐在家吃的,应该不错吧,没想到几个人冲我挤眉弄眼,告诉我早餐也不够吃,因为每人一个华夫饼,没有多余的了。
哦?那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呢?问寄宿妈妈再要一个。孩子们说,“哎呀,不行,这怎么说啊”。我很好奇,竟然能够忍住饿都不去说,但立刻就理解了,这个很好解释,到陌生人家的时候,没吃饱想要再要些的时候总会有些不好意思,况且还是英文,不知道怎么说也就不表达了。我告诉她们,回去和寄宿妈妈讲,早点没吃饱,还要告诉她学校中午饭太少,需要额外带点吃的。她们的一致反映是,“啊,我们不知道怎么说”,还可怜巴巴的央求我,“老师,你去和寄宿妈妈讲吧。" 嗯,指望我,这如意算盘打得挺好。
我和她们讲,no,no,no, 这问题得自己解决。当然了,说话要讲究方法,比如呢,可以和寄宿妈妈讲,Can I have more? 而不是指着华夫饼说,I want this. 几个人听的很仔细,但是可以看出还是很担心,回去的路上问我一遍又一遍应该怎么说。
当然,我没有料到的是,回到寄宿家庭后,几个女生竟然给寄宿妈妈发了个微信,翻译过来是,"我们中午饭不够吃,早餐也没吃饱,明天我们可以多吃点么?”而此时,寄宿妈妈就在她们旁边五米。选择微信也许是年轻人的交流方式,不过这不是我想让她们学到的沟通语言和沟通方式,有问题总还是要当面解决才好。
与此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我们的姑娘们不知道怎么洗衣服,她们甚至为为自己的“不敢问”找到一个解释,“他们家好像不洗衣服”。觉得很好笑的同时,我和她们讲,好,这是另一件需要去找寄宿妈妈解决的问题。同时和她们约好时间,今晚要自己想办法把这两个问题搞定。“要去找寄宿妈说,不是通过微信”,我强调。
在我离开女生们的寄宿家庭之前,我和寄宿妈妈聊了聊,告诉她女生们现在碰到的问题。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正在为这两件事发愁。不过,我和寄宿妈妈约好,要让她们自己提出来。
第二天下学时,女生兴高采烈的迎过来,告诉我她们的问题解决啦,已经和寄宿妈讲啦。而且寄宿妈昨天带她们去了超市,买了超级多的吃的东西,可以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带着。同时,也向寄宿妈了解到,只需要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筐里,寄宿妈妈就会把衣服洗好晾干,放到她们自己床上待自己认领。
接下来的几天里,再没听到女生们有什么不敢说的问题。也许她们都不会意识到,她们已经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