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十五章】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想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了。
然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跟“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卫国大夫孔圉(yǔ)死后,被追封的谥号是“文”,子贡问老师这是为什么。
百度百科: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孔圉何以能担当这个“文”字呢?
孔子认为,他天性聪颖、敏捷、灵活,并且还热爱学习;不仅如此,他的学习态度还非常谦逊,他能够放低身份,向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孔圉就是凭借这优良品德而获得“文”的谥号的。
朱熹在注《论语》时也曾说,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天性聪敏的人往往不太好学;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
而孔圉却突破了这个一般情况,他天性聪敏却好学,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也不以为耻。孔圉了不起,孔圉的修养很高。
孔圉作为上层阶级的代表,其“较高的自我修养”是被孔子认可和提倡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孔子的难得之处在于是对上层阶级(统治阶级)提出道德要求。
因此可以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是统治阶级提升自我修养的要求之一。做到了这一要求,才配称得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