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198),中国东汉末年将领,吕布帐下中郎将。性情清白,不饮酒,统军有方。高顺跟随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高顺每次率领着部队攻击敌方阵营,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之部队有为“陷阵营”之美誉。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史事记载髙顺皆有过人之才,俱事吕布,而登输心魏祖,亲为反间;顺尽力于布,与之偕死。
高顺,一个没有字的武将(典韦也没有字,但是他们的光辉并不会因此而掉色。),由于高顺归属吕布麾下,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并为给其列传。他是三国强兵“陷阵营”的统领,何为“陷阵营”:冲锋之势,有进无退,陷阵之志,有死无生。而高顺和他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绝对是三国顶尖的战力,足以与曹纯的虎豹骑、陈到的白毦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麹义的先登死士(先登死士凭着兵种克制大破白马义从)一争高下。而汉庭的三千北军(皇甫嵩曾率领这支军队大破十万黄巾,诚然黄巾军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水分,但是北军是汉末最强战力是无疑的。),在之后由于刘焉“废史立牧”的建议,中央下放实权,使得群雄坐大,这支军队只能在日益衰弱的汉庭的一再裁剪下失去了昔日强悍的战力,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而与另外其他几支部队相比,可以发现“陷阵营”是在非常窘迫的处境下所组建起来的。根据裴松之所注解的《三国志》记载,吕布从长安逃出时: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这说明什么?不管这个时候的高顺是否跟随了吕布,但是可以肯定高顺的“陷阵营”是在其后建立的。而之后的吕布先后投奔袁术、张杨、袁绍、张邈等人,奔波了数年之久才靠着击败刘备而谋得了徐州这一席安身之地(无奈,徐州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吕布在此地根本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便被曹操、刘备给联手灭杀了。)。由此可知,高顺是一个绝佳的将才,在连番转战留离的情况下为吕布打造了一支无双强兵。(当然,不可否认战场就是士兵最好的锻炼场。)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顺与他的“陷阵营”却同样能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虽逝若流行,却耀如日辉: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吕布部将河内人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率兵部队攻打吕布治所下邳,高顺率部到下邳平叛,弓弩齐发射杀郝萌的部曲,天亮还营。从这里可以看出,高顺的“陷阵营”机动力十分迅速,而高顺当机立断夜办出军,火速平乱,又井然有序的将部队调动归营,将帅之才显露无疑。
吕布在经历郝萌之叛后夺取了他的兵符交给自己的亲信魏续(讽刺的是吕布最后被俘也有魏续的“功劳”。),只有在需要高顺时才将“陷阵营”的兵符归还给他。而高顺从始至终仍是一片赤诚之心对待吕布,直至最后赴死。这是高顺的忠义。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东海人萧建当时为琅邪相,在莒城保城自守,没有和吕布往来消息,吕布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件的威吓下,萧建派遣主簿赠送书信呈上贡品给吕布,贡品内有良马五匹,结果没想到之后萧建被臧霸击破,并夺得萧建的物资,吕布得知后便亲自率领步骑征伐,高顺十分明智的劝止道:“将军亲自斩杀董卓,威震戎狄,声名远扬,远近都害怕您,要什么东西不能得到,反而亲自去要财货?万一得不到,岂不有损威名?”吕布不听,到了莒城, 臧霸畏惧吕布以武力劫掠凌虐,坚守城池,吕布不能攻克,最后无功而返,臧霸之后才又和吕布敦睦。
公元198年,高顺与“陷阵营”迎来了他们的扬名之战,此次征战高顺大破刘备(此时的陈到已经跟随了刘备,至于白毦兵是否已成建制不得而知。)以及夏侯敦(夏侯敦便是在此战中伤及一目,此后只能为曹操总理后方,再未上过前线。):公元198年9月,高顺率领“陷阵营”与张辽等人大破刘备军队,还俘获了刘备的妻儿,逼得刘备败投曹操。这支不满千人的部队之强可见是有多么可怕,纵使“万人敌”关羽、张飞在也难以抵挡。(以及日后与赵云比肩的陈到。)
当月,曹操迅速出兵亲自征讨吕布,从九月打到十二月,据《荀攸传》所述,这一战其实曹操是打得非常艰难的: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
曹操一度攻拔不下,想要撤军,是在荀攸和郭嘉的劝谏下最终使用了极不人道的一招——水攻(为什么说水攻极不人道?一般情况下,火攻的范围还能人为控制。而水攻无法控制,极易伤及百姓,且大水掩盖过后会带来瘟疫,土地无法耕种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战争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便是目的。纵使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的《火攻篇》不也提到要懂得以火为辅助攻,诚然是他十分明白,战争一旦触发,为了取得胜利,有些谋划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曹操在灌城之后成功灭杀了吕布,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并在数年之后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使得中原之地能够较为稳定的生养休息,可见此战是有一定意义的。)才最终破城。可想而知,曹操破城的阻力绝大部分是来自高顺和他的“陷阵营”。
最终,当曹操破城后,吕布、陈宫、高顺皆被俘获。最后,高顺在一言不发中慨然赴死,首级被与吕布、陈宫的首级一同传往许昌。
这里来分析一下为何爱才的曹操为何收降了此时声名地位都不如高顺的张辽,却将高顺给杀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高顺绝对是吕布麾下的第一将领,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这个时候的逍遥战神还在成长之中,一直处于给高顺打副手的地位。)根据史书记载可以知道,吕布是很喜欢亲自带兵作战的。(吕布十分擅长骑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看《三国志》中吕布传的记载。)而当吕布分兵作战或者单独派将领出去作战时你会发现统兵者就是高顺——平叛郝萌,攻打刘备(张辽打副手),大破夏侯惇(统领“陷阵营”)……甚至于最后吕布打算出去截曹操粮道时,选定的守城将领也是文陈宫,武高顺。
至于人们所说的高顺不被吕布所重用,应该是基于这个原因:高顺的直属部队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部队。可是那一千人是吕布麾下,乃至整个三国最顶尖的一支强兵,如果高顺不受重用,吕布怎么会放任他带领这支军队。后来郝萌之叛后,吕布虽然收缴了高顺的兵符,但是在作战时还是将兵符归还给高顺。有意思的是,史书却没有清楚的记载吕布是何时开始这样对高顺的。所以,不妨假设一下(史书是史官经过所闻所见而最终写下来的,有些细节之处他们是无从得知的,我们也是,所以不妨稍加一些合理的假设。当然,是假设,请勿当真),吕布这样对高顺是在曹操亲征吕布之后,也就是198年9月之后。高顺在之前大破刘备、夏侯敦,一时之间高顺与“陷阵营”的威名震撼曹方。所以为了麻痹曹方,吕布方便传出了高顺不受重用的“谣言”,以便开战之时给曹方来个惊喜。而这个“谣言”也就这样被记入了史书,当然,无论这个假设是否存在,我们都当明白,高顺绝对是吕布麾下的第一武将。(这个时候的张辽还在成长中,又或许是高顺与“陷阵营”的光辉将他给掩盖了。)
而明白了高顺是吕布麾下第一武将后我们便可猜测一二,为何曹操不收降高顺。
一、高顺威望太盛,又对吕布过于忠心,曹操也不放心收降他。
二、高顺率领的“陷阵营”在与曹操军队对敌中,给曹操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其中包括曹操的好兄弟夏侯惇。基于此,既然高顺要舍生取义,曹操也只好成人之美。(说这些假设只是想:若是高顺未曾被杀,逝若流星,他的光辉就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了吧……)
这样一个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将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却没有过多的提到。(当然,相比被罗贯中给直接抹杀掉的陈到,高顺待遇算是不错了。)由此而导致高顺的将魂之辉被人们所遗忘。(史书总是很少人去看的,而人们了解历史大多依靠的是小说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未对高顺着重体现实在令人有些许遗憾。)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或许只是被曹操俘虏后一言不发,慨然赴死。(吕布的乞活也并不可耻,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平凡之人尚且得过且过的活着,又何况吕布这样一个曾名震天下,虎步江淮,并有可能逐鹿天下的枭雄。他对生命的渴望并不可耻,只是对比于楚霸王的自刎而死以及高顺的慨然赴死,他的死略显卑微。)
高顺的冲锋陷阵,是勇武;直言劝谏,是明智;性情清白,是德尚;慨然赴死,是忠义。这样一个勇武明智、德尚忠义的将领却只如同流星一般划过了汉末纷争的长空,他的耀眼之辉实在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笔者会不定时更新文章,与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历史。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你们的建议与想法,笔者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